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 |
| |
作者姓名: | 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
| |
作者单位: |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济南 250014) |
|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19001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4JZD0026)。 |
| |
摘 要: |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551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 探讨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即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以及不同归属需要下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公立学校小学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相对较高; 流动男生比流动女生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 流动女生比流动男生具有较高的群体幸福感。(2)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并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群体幸福感。(3)不同归属需要下歧视知觉对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在高归属需要组, 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并通过群体地位感和群体幸福感的双重中介消极地影响个体幸福感; 歧视知觉完全通过群体地位感的中介消极地影响群体幸福感。在低归属需要组, 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既存在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 也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发挥间接性的积极作用; 歧视知觉对群体幸福感只存在间接的消极影响, 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这表明, 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归属需要的调节影响。
|
关 键 词: | 歧视知觉 幸福感 内群体认同 群体地位感 归属需要 流动儿童 |
收稿时间: | 2010-06-17 |
|
|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