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从母亲的敏感性到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内部工作模式的桥梁作用
作者姓名:林青  王争艳  卢珊  梁熙  贺琼  王朝  胡若时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8)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JYB009)、教育部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XLX022,10YJCXLX031)、2010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项目(PHR201008060)资助。
摘    要:采用视觉习惯化实验程序、陌生情境技术及母亲行为Q分类方法对41名14个月的学步儿及其母亲进行了学步儿内部工作模式、学步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依恋类型以及母亲在母婴互动中的敏感性的评估。结果发现:(1)不安全型的学步儿预期看护者对他们痛苦的信号是无回应的。(2)以自身为中心的母亲的学步儿预期看护者是无回应的。(3)潜类别分析的结果发现母亲敏感性影响学步儿依恋行为的2种关系模式:类别1, 以孩子为中心的母亲的学步儿更容易形成看护者是有回应的预期, 持这种预期的学步儿在陌生情境程序中表现出安全依恋行为; 类别2, 以自身为中心的母亲养育出的学步儿更容易对看护者形成无回应的预期, 并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不安全依恋行为。研究表明:内部工作模式在母亲的敏感性和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之间起着重要的内部机制作用—— 母亲的敏感性行为的累积促进了学步儿内部工作模式关于母亲的预期, 这种预期又进一步引导着学步儿的依恋行为。

关 键 词:学步儿  依恋  内部工作模式  母亲敏感性  
收稿时间:2013-01-11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