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社会哲学意蕴
引用本文:温权.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社会哲学意蕴[J].世界宗教研究,2022(3):1-11.
作者姓名:温权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的辩证法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1CZX009;
摘    要:青年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包含三个环节:(1)从博士论文写作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分别以希腊自然神论和19世纪普鲁士政治唯灵论为批判对象,揭示出人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自由是宗教得以产生的社会前提;(2)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为节点,马克思通过考察国家神论与私有财产拜物教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确了作为“市民社会”前提的现代私有财产关系,是人在当下陷入不自由的根本原因;(3)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至与恩格斯共同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既发掘出市民社会的宗教精神是理性神论与历史唯灵论,又在表征人类实践的“社会历史”中,指认了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对私有财产关系的扬弃,是人类实现自由的历史前提。据此可知,青年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不是对某一特定宗教观念的理论剖析,而是对宗教本身何以可能的社会前提进行的哲学反思。它内含对导致人类不自由的社会前提进行检视,并对人类自由得以实现的历史前提进行展望的社会哲学意蕴。

关 键 词:宗教批判  社会哲学  社会现实  市民社会  社会历史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