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现代物理学的自然观
引用本文:W.海森堡,李德齐.现代物理学的自然观[J].世界哲学,1965(10).
作者姓名:W.海森堡  李德齐
作者单位:西德慕尼黑的普朗克物理研究所 所长
摘    要:本文原系作者(W.Heisenberg,1901—,著名物理学家,现任西德慕尼黑的普朗克物理研究所所长)受慕尼黑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的邀请而发表的一篇演讲,后来刊于西德《总汇》杂志(《Universitas》英文版)1965年第3期。这里译出的是该文全文。一、作者在本文中大力宣扬他的物理学的唯心主义。他否认基本粒子的客观实在性,他认为这是“对真实事实的一种过分粗糙的简单化”。半个世纪以前,列宁就曾嘲笑那些物理学的唯心主义者,他们叫嚷说,物质消灭了,只剩下一些方程式了。现在海森堡用差不多同样的口吻说,很难认为基本粒子“存在于时间空间中”,它们已经“消失到某一门数学的那种透明的明晰性之中”。坂田昌一在“关于新基本粒子观的对话”一文里对海森堡的这种观点就作了这样的评述:“他认为由于宇宙方程式的发现就求得了万物的最终的形式因。”巴克莱在二百五十多年前曾说,“我完全不能理解,怎么能撇开人的感知来谈物的绝对存在呢?存在就是被感知。”现在海森堡则借用现代物理学的一些术语表达了差不多完全相同的思想。他说,“对于最小的物质构成成分来说,每一次观察的过程都产生巨大的干扰,我们不再可以独立于观察过程去谈论粒子的活动”;“我们所能探讨的只不过是这样一些过程,这些过程仅当我们通过粒子和其他物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去考察粒子的活动时才发生”;结果是,“自然律……已不再涉及基本粒子本身,而只涉及我们对基本粒子的认识。”此外作者还认为心与物已融合为一。他说,“把世界划分为主体与客体、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身体与灵魂……终于不再适宜并导致种种困难”,“这个古老的划分已不再适合于作为洞察现代自然科学的出发点。”他的这段话和阿芬那密斯的“我们的自我和环境的不可分割的同格”这句话,又是何等的相似!总之,海森堡的自然观其实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不过是“巴克莱主义”和“马赫主义”的披了现代物理学外衣的新的翻版罢了。二、作者认为,世界危机的根源乃在于技术发展得太快。他十分荒谬地把世界上的“许多困难”归因于“过去五十年内技术的……异常迅速的扩展”。他悲观地说,今天,“技术的发展不再意味着前进了”。为了论证他的观点,作者还引证了庄子《天地篇》中的一段活。他认为庄子所说的因使用机器而造成的“神生不定”,乃是对现代人的状态的“最恰当的描写”。作者又十分悲观地说,要克服“神生不定”而达到“人的确定性”,所走的道路“将是漫长而艰苦的”,“而且我们不知道在路途上我们可能必须经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