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脑间同步性的产生机制及其功能
作者姓名:术鑫迪  刘菡茵  王瑾  刘志远  刘兰芳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系;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3.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认知神经工效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提升项目 2024A1515030046
摘    要:通过同时记录社会互动中多名个体的脑信号, 超扫描研究普遍观测到个体间脑活动信号的同步性(inter-brain synchronization, IBS)。通过共同表征和相互预测机制, 个体间相似的感觉输入、运动输出和注意唤醒等间接因素以及个体间信息传递活动会驱动IBS的产生。其中, 镜像神经元系统、心智系统和相互注意−脑间同步−奖赏环路发挥了重要作用。IBS的强弱受互动类型与强度、任务情境、人际关系、个体特征与状态的调节。IBS可能在人际动作协调、语言交流和建立社会联结方面具有功能性意义。后续研究可深入探究“共同表征”与“相互预测”机制的关系、人际“去同步”、跨脑可塑性和不同交互形式的异同等问题。

关 键 词:人际互动  脑间同步性  共同表征  预测编码  
收稿时间:2024-06-15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科学进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科学进展》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