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周鼎簋制度初论——以中原地区为参照 |
| |
作者姓名: | 毕经纬 |
| |
作者单位: |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匹兹堡大学,艺术史系及人类学系,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15213 |
| |
基金项目: | 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资助项目 |
| |
摘 要: | 鼎簋制度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把用鼎规格普遍、有序的提升归结为僭越有形而上学之嫌。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中原高级墓葬一般随葬数套列鼎,是鼎簋制度的套鼎时期,也是鼎簋制度的高峰期。以往多认为战国中晚期是鼎簋制度的瓦解、崩溃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随葬列鼎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鼎簋制度并没有瓦解,其瓦解期应在秦汉。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山东地区的鼎簋制度与中原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山东多数地区没有严格推行鼎簋制度;二是山东地区鼎簋制度的基础较为薄弱,瓦解现象出现较早,瓦解速度也较快;三是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中期普遍流行于中原的套鼎现象,山东地区基本没有发现。
|
关 键 词: | 山东 中原 东周 鼎簋制度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