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数字空间联结的灵活性及其内在机制
作者姓名:颜丽珠  陈妍秀  刘勋  傅世敏  南威治
作者单位: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脑与认知科学中心, 广州 510006;2.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970993);广东省哲学社科共建项目(GD17XXL03);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9YJC190017)
摘    要:数字空间联结一直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探索数字空间联结的一个重要指标为空间-数字反应联合编码(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SNARC)效应(左/右手对小/大数反应更快更准确)。以往研究已验证SNARC效应的普遍性及其在方向上的灵活性, 并提出多种理论解释。此外, SNARC效应在加工阶段上也具有灵活性, 其原因可能有:(1)加因素法则的理解偏差; (2)观察的角度单一; (3)观察效标的差异; (4)使用任务的差异。结合以上因素, 提出双阶段(数量信息的空间表征、空间表征到反应选择)加工模型, 不同的操控因素分别作用于两个阶段可能是引起SNARC效应灵活变化的核心原因。未来研究可从对比任务差异、引入不同干扰因素等方面进一步验证双阶段加工模型, 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揭示数字空间联结灵活性的内在神经机制。

关 键 词:SNARC效应  灵活性  数字空间联结  双阶段加工模型  
收稿时间:2021-04-10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科学进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科学进展》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