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情绪面孔的意识神经相关物及其无意识自动加工: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
作者姓名:孙博  曾宪卿  许恺煜  谢韵婷  傅世敏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脑与认知科学中心,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2021ZD0203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970993);广州市智能治理(教育)学生发展中心平台建设项目(GJZNZL-2021001)
摘    要:意识的神经相关物尚有争议, 且个体能否无意识自动检测视觉环境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非注意视盲范式操控视觉意识, 并引入具有社会信息的情绪面孔, 探讨意识的神经相关物以及视觉意识与自动检测变化机制的关系。在A阶段, 部分被试对任务无关的情绪面孔处于无意识水平; 在B阶段, 所有被试对任务无关的情绪面孔处于意识水平; 在C阶段, 所有被试对任务相关的情绪面孔处于意识水平。结果显示, 任务无关的情绪面孔的意识过程诱发视觉意识负波(visual awareness negativity, VAN)、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ity, LP)和晚期枕区正成分(late occipital positivity, LOP)。此外, 无意识的情绪面孔能诱发视觉失匹配负波(visual mismatch negativity, vMMN), 且其幅值不受意识影响, 但是受任务相关性调制。这些结果提示对情绪面孔的视觉意识在不同的时间进程上有不同的ERP指标——VAN反映早期知觉经验, 而LP和LOP反映晚期意识过程, 而且面孔情绪信息的自动加工独立于视觉意识, 但是受视觉注意调制。

关 键 词:非注意视盲  情绪面孔  视觉失匹配负波  视觉意识负波  晚期正成分  
收稿时间:2021-12-03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