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轴心期前后:“神”的原貌及其分化
作者姓名:吾淳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与跨文化研究所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成果
摘    要:雅斯贝斯说过,在轴心期,"理性和理性地阐明的经验向神话发起一场斗争(理性反对神话),斗争进一步发展为普天归一的上帝之超然存在,反对不存在的恶魔,最后发生了反对诸神不真实形象的伦理的反抗。"然而,雅斯贝斯的上述判断应当说显得过于笼统。事实上是,经过轴心期,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犹太呈现出十分不同的神观,或者分道扬镳,或者殊途同归。这包括:(1)中国的宗教信仰最具连续性特征,当然,不只中国,古代埃及和巴比伦也是如此;(2)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犹太民族的"神"体现了典型的断裂性或突破性特征,并且无比彻底;(3)希腊的情况最初与中国十分接近,即古老传统并没有改变,但之后由于基督教包括犹太教的渗透和传播,又逐渐融入断裂的或即革命的崭新宗教样式;(4)相比之下,印度宗教的演化可能最为复杂:其经历了由传统到断裂,复由断裂再回归传统的过程。总之,轴心时期诸文明的神观各不相同,宗教之路各不相同。雅斯贝斯的论述或观点实际上存在着概念的模糊与混淆,在他这里,神话与神观是几乎不分的,精英与大众是几乎一样的,无神论理性等同于宗教伦理,东西方的神观或宗教看上去完全相同或根本没有差别,而这实际上是将轴心期的作用或意义概念化或夸大化了。

关 键 词:轴心期    原貌  分化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