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义辱”与“势辱”:荀子耻辱观的两种面向
引用本文:李富强.“义辱”与“势辱”:荀子耻辱观的两种面向[J].孔子研究,2019(3):99-107.
作者姓名:李富强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济南250100
摘    要:耻辱感作为一种道德潜能.与人的尊严和人格有着内在关联。它一方面具有否定的谴责性作用,即对不道德行为的羞恶之情,另一方面又具有肯定的解放性建构作用,提撕行为主体以非凡的道德勇气由低层次的价值序列超拔挺进至高层次的价值序列,促就儒家君子式道德人格的养成。荀子将耻辱区分为“义辱”与“势辱”,以“义辱”为标识的耻辱产生于对完善的内在道德人格的侵害,这种耻辱可以通过修身得到清除。“势辱”则是外在的、社会性的不可抗力加之于个人的伤害,没有办法通过个人修养得到清除。耻辱感是以否定的谴责性作用与肯定的建构性作用通向“仁”,荀子的“仁学”为其耻辱观奠定了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关 键 词:义辱  势辱  道德形而上学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