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关于道德基础讨论的几点意见
引用本文:R.加罗迪,丁象恭.关于道德基础讨论的几点意见[J].世界哲学,1965(7).
作者姓名:R.加罗迪  丁象恭
摘    要:1964年3月22日至26日,罗马葛兰西学院组织了一次关于“道德基础”问题的国际讨论会;应邀参加的有苏联、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匈牙利、意大利和法国的哲学家。参加这个讨论会的法国哲学家有加罗迪、谟里和萨特尔。陶里亚蒂参加了这个讨论会的开幕式。加罗迪在会议的第一天作了报告,这个报告后来发表在1964年11月的《新评论》上,就是我们在这里摘要译载的这一篇。加罗迪的这个报告,主要是想解决道德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他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要澈底与教条主义决裂,一个是要创立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性理论,一个是要创立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性理论。加罗迪在这个报告中,十分强调费希特的哲学遗产的重要性。他一则说,费希特最先抓住了道德和社会这属于一条链的两端的统一,提出了从自由过渡到规律的问题,创立了一种既非主观主义又非个人主义的理论;再则说,存在主义的最初根源可以在费希特那里找到;三则说,马克思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在费希特身上找到了共同的祖先;最后说,马克思主义者把费希特的主观性理论批判地采纳过来,就可以解决道德的基础问题。加罗迪认为,存在主义提出了主观性这个现实的问题。他批判了萨特尔的无时间性、非历史性的观点,但又认为马克思主义应当从存在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主观性问题。加罗达又根据人有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大谈其超越性的理论。他说因为人从事劳动,能估计可能性和作出计划,有选择的自由,有需要,所以总是从现状向未来超越,这就是属于人的而不是属于神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使人脱离动物性和异化。无产阶级的革命就是主观性和超越性的高度表现。他说社会劳动、社会实践的创造活动,就是主观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也就是道德的第一范畴,即道德的基础。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道德既是社会的道德又是个人的道德,两者不可分割。这种道德的最高目的是创造种种条件,使一切人都可能实际成为完全的人,即成为创造者。抬出费希特,于主观性之外提出“超越性”,用“主观性和超越性的统一”来代替主观能动性这个概念,这是加罗迪用以宣扬其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新花样。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