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默识”如何成为一种工夫?——基于历史与哲学的考察
引用本文:鹿博.“默识”如何成为一种工夫?——基于历史与哲学的考察[J].孔子研究,2024(1):98-107+159.
作者姓名:鹿博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阳明文化研究院
摘    要:“默识”在汉唐期间的《论语》诠释中本属一般性的知识论议题。至宋明,伴随心性哲学的发展,得力于理学对“心”之认知力的开拓、心学对认知隐默面向的极力发挥,乃至佛学之禅修理念的影响,“默识”逐步转变为冥契本体之认知方式与主体涵养之实践要求。“默识”的工夫论演化呈现了儒家心性修养路径在“道问学”与“尊德性”之间的微妙转换,同时凸显了儒家心性哲学乃是朝向两个层面的确定性寻求,即确定得者为真(朝向本体)与确定真得(朝向主体)。对“默识”的工夫化进程的梳理和分析可为儒家心性哲学工夫论的探讨提供一历史与逻辑的线索。

关 键 词:默识  工夫  尊德性  本体  主体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