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心理复原的机制:来自特质性复原力个体的证据
作者姓名:雷鸣  戴艳  肖宵  曾灿  张庆林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重庆 400715) (;2.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成都, 610101)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项目资助(西国重NSKD08002)
摘    要: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在经历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后仍然能回复到良好适应状况的心理发展现象。基于能力取向的文献表明, 积极情绪性、情绪调节是特质性复原力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 脑岛和前额叶(特别是vmPFC和OFC)是其敏感的脑区; 作用于杏仁核脑区的5-羟色胺转运蛋白与特质性复原力密切相关。基于这些研究结果, 提出积极情绪与(自动、有意)情绪调节交互作用的双重加工理论和根据实际需要调节情绪的情绪灵活性理论。未来的研究应该就情绪记忆、人格特质等在心理复原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 键 词:心理复原力  积极情绪  情绪调节  双重加工理论  情绪灵活性  
收稿时间:2010-11-11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科学进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科学进展》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