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1):1836-1852
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均是当下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诸多研究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但研究结果却存在很大分歧。为明确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 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 对检索后获得的121项研究(124个效应值)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 = 0.25, 95% CI = [0.23, 0.27]); 两者的相关性受被试年龄群体的调节, 成年人群体中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青少年群体, 但两者的相关性不受性别、孤独感和手机成瘾测量工具的影响。结果表明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 支持了补偿性网络使用理论和自我调节缺陷模型。未来应加强纵向研究或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作用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9.5年后,对汶川县和都江堰市76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惩罚敏感性和孤独感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网络成瘾症状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PTSD症状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症状,并分别通过惩罚敏感性、孤独感的单独中介作用及两者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预测网络成瘾症状;(2)女性的PTSD症状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症状,并分别通过惩罚敏感性和孤独感间接影响网络成瘾症状;男性的网络成瘾症状仅被PTSD症状正向预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西安市两所中学的211名初一学生和477名高一学生共计688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了父母情绪表达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亲子依恋和孤独感在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情绪表达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孤独感量表》、《青少年自评量表》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情绪表达、亲子依恋、孤独感和青少年内、外化问题两两间存在显著相关;亲子依恋与孤独感在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间起多重中介作用,父母情绪表达既可直接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安全依恋、孤独感各自独立的中介作用和不安全依恋、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本研究揭示了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拓展了父母情绪社会化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技术,探讨家庭功能与大学生情绪表达性、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功能的作用机制,即家庭功能能否通过情绪表达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情绪表达性、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家庭亲密度或适应性水平高的大学生更倾向具有高的情绪表达性,更少的体验到亲情、爱情以及社交孤独感;(2)情绪表达性对大学生社交孤独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即大学生越乐于表达情绪,其社交孤独感就越少;(3)家庭功能既直接对社交孤独感产生影响,又通过情绪表达性间接影响社交孤独感,即情绪表达性在家庭功能与社交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耶稣也孤独     
李世峥 《天风》2016,(2):42-43
正身为牧者,要承受很多常人难以承受的东西,孤独就是其中之一。每与同仁交流,大家都有共识,工作的压力、经济的拮据、家庭的矛盾,甚至身体的疾病,都没有心灵的孤独来得难忍。有一阵子,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我的整个心灵都被强烈的孤独感笼罩,以致食不甘味、夜不成寐。持续了很久之后,我在一次个人灵修中突然领悟到,其实,耶稣也很孤独,并且比任何一位牧者都要孤独。想到这里,  相似文献   
8.
基于反应风格理论,本研究探索反应风格在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效应。使用孤独感量表、儿童反应风格量表以及儿童抑郁量表对 795 名 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孤独感能显著预测抑郁症状。(2)青少年孤独感能通过反刍、问题解决间接预测抑郁症状。(3)反应风格整体(比率分数)中介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反应风格能够解释青少年孤独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法对971名农村儿童进行入户调查,以考察生活压力与留守/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心理资本在此关系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生活压力与孤独感较高,心理资本与幸福感较低;生活压力对留守/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正向预测性、幸福感有负向预测性,心理资本对此起部分中介作用,且在两群体中的中介过程一致;心理资本仅能有效缓冲生活压力对留守儿童孤独感、幸福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对426名流动儿童进行四次追踪测查,旨在考察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变化趋势,探索不同流动性和教育安置方式的流动儿童孤独感变化的差异性以及心理弹性对孤独感变化的促进性作用。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呈线性下降趋势;(2)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孤独感起始水平显著高于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流动性高的儿童的孤独感起始水平高于流动性低的儿童,但流动性和教育安置方式对孤独感的发展趋势没有显著预测作用;(3)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较高的心理弹性水平不仅能显著预测更低的孤独感起始水平,同时也能显著预测更快的孤独感的下降速率。本研究启示,增加进入公立学校学习的机会、降低流动频率和提升心理弹性对降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