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谭嗣同把"荀学"和二千年来的封建意识联系在一起,认为荀学皆"乡愿",能从根本上体现这一点的便是荀子的"外圣内王"的政治思想,即以儒家立国,以法家治国。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会导致社会人才的严重虚伪不实。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是要有良知、道德感和责任感,如果失去了这些,那就是虚伪的市侩阶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唯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自己的外在身份与内在品质相统一,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2.
武华 《佛教文化》1995,(5):14-15
市声喧嚣,独留此一处的幽静! 矮墙迂回,似长长的围绕起来的手臂将满园的春色揽于怀中;将深柳塘和深柳堂揽于怀中;将金陵刻经处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揽于怀中。 雨霁日暮时分,客居南京的我,一种孤云无托东流西荡的漂泊感倏地涌上心头。为遣此愁怀我漫步金陵刻经处。我6月20日从这里离开,何苦8月20日又重来?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坦言自己“酷好谈教”,故而不仅对教兴趣盎然,而且对教之概念进行界定.“酷好谈教”的谭嗣同对教格外重视,却不认为教可以保,当然也没有将中国救亡图存的希望寄托于保教.在否认可以通过保教来保国、保种的前提下,他将保国、保种的希望寄托于学,声称对于中国近代的救亡图存来说,路径莫捷于学,权力莫大于学会.至此,由教而学构成了谭嗣同对中国救亡图存路径的思考和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基本处于分离状态,而近代一些重要哲学家则热衷于把西方自然科学原理和概念引入到自己的哲学体系和思想中来,从而使中国哲学的表述方式、思维模式和概念范畴表现出了新的特征。但从根本上说,中国近代思想家并没有彻底完成哲学变革的历史重任,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借鉴和运用还存在许多缺陷,因而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从比较文化的视野展开并以比较哲学的面目出现的,尽管在当时并没有比较哲学的学术意识.虽然当时的比较哲学还仅是以哲学比较的初级形式展开的,然而,这一新的哲学出发点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表现出强烈的跨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代是西学东渐的时代,也是第一次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审视和整理的时代。从康有为开始,《淮南子》进入了近代思想家的视野,并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近代思想家对《淮南子》的研究既涉及到其史料价值和学术归属,又侧重对其进行思想阐发,对于推动《淮南子》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谭嗣同的义利观继承了中国传统功利主义思想、公私观念、民主以及民族主义思想,又加入了新的时代内容;不仅具有经济与伦理的意义,也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即一方面以之批判同时代那些消极保守,讳言财利的传统教条主义者,批判他们以"通商致贫"为借口而主张"重申海禁"的闭关锁国谬论,为发展近代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辩护;另一方面以"天下为公"、"天下之利"的原则和民主思想作为利器,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和满清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谭嗣同的义利观因此具有强烈而鲜明的近代意识和启蒙特色.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三家学术思想及人生经历与佛教渊源甚深,此三家又皆重静坐、止观等佛家修行实践。三家论静坐皆融汇儒佛,虽境界不高,然解行并重之学风诚为可贵。三家论静坐止观义先出儒家心学,融摄华严止观义;后梁谭二家皆有从华严转唯识之历程,颇好从生理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阐释传统静坐实践及义理,此举于传统身心修学道术之弘扬诚为方便善巧。  相似文献   
9.
冯琳 《孔子研究》2021,(1):97-106
王船山的实践观,既赓续了先秦时期即身显道特质,也继承了湖湘学派"学贵力行""致知力行互相发"的传统,同时受到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影响,将实践的内容渐渐拓展到了自然科学的领域.谭嗣同运用船山的易学、实学并融合西方自然科学理论来构建哲学思想,梁启超吸收了船山思想中的实证主义因素,形成了"求是"与"求实"的科学实践观.从对维新...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谭嗣同都对荀子倍加关注,并对荀子褒贬参半而以贬为主.这些展示了两人荀子观的一致性,也使两人一起成为近代排荀的主将.事实上,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既隐藏着不同的理论初衷,又流露出不同的学术意趣.这使两人对荀子的审视维度、思想解读相去甚远,排斥荀子的原因也大相径庭.这些决定了两人对荀子的评价态度,并且构成了两人荀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