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共同体意识下的家国情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国情怀是人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集体如家庭和国家眷念与爱戴的心境,以及对其包涵与宽容的胸怀,是个人对于家庭和国家的一种积极的思想意识、情感认同和自觉担当的意愿,是一种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对培养人们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重要价值。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能直接等同,与共同体意识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当下我们既应该坚守家国情怀,也要通过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来实现对家国情怀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最近十年来对欧洲一体化的学术讨论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后民族主义理论为解决后民族格局下民族国家出路问题、推进一体化背景下个民族国家的顺利融合提出了合理的途径。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深入剖析哈贝马斯的后民族主义理论,发掘其为后民族格局下民族国家社会的建设以及推动世界格局在一体化全球化趋势下健康发展所提出的构想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其对政治经济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三元  董国范 《天风》1994,(2):14-15
神为了完成救赎,正在不断地做他更新的工作。他更新历史,他更新每一个蒙救的人,他更新教会,他也更新宇宙万有。直等他一切旨意成全,那时,他要宣称他的荣耀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启21:5) 我们既然与神同工。  相似文献   
4.
王成 《学海》2003,(2):86-91
英属马来亚是英帝国重要的经济与战略基地,马来亚的非殖民化在英帝国非殖民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来亚的非殖民化是追求国家独立的马来亚民族主义、英国的合作主义政策和有利于非殖民化的国际环境这三种历史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英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试图通过与民族主义合作,继续维持其在马来亚的经济与战略利益。但随着英国在前殖民地世界影响的衰落,英国在马来亚的经济、战略利益也逐渐丧失,英国的“新殖民主义”美梦终于破灭。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主义的重新兴起:原因、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丙强 《学海》2004,(1):78-82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 ,由于中国民众在外交领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及中国政府重建内部合法性的需要 ,中国民族主义再度兴起。中国民族主义存在空洞性、非理性和国家本位等倾向 ,因为它处于反抗西方和学习西方的困境中 ,还没有以国内公民权为本位来建构民族认同。中国民族主义的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 ,如果进入政策领域 ,其内在缺陷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始终重视从经济生活中寻求道德变迁的动因,认为现实的经济关系往往成为决定道德向度的基础。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引发了新的震动,而且还为人们的价值观念的调整提供了契机。中国加入WTO后,如何在促进和服务中国现代化发展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完成对普世性的  相似文献   
7.
龚隽 《世界哲学》2004,(2):34-37,50
毗邻中国的日本佛教和以佛教学说为基础而建构哲学系统的京都学派的哲人们,在20世纪上半叶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为了对抗西方启蒙以来现代性的压力和挑战,为他们的思想赋予了具有相当倾向性的意识形态策略。他们从佛教的传统中学习到了一些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教事业,依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被视为“骑在炮弹上”传播福音。近代中国是基督教教会与民众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传教士们推动的文教事业,以文化征服为主要目的,遭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抵制。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是中国知识阶层的理性批判。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基督教徒走上了“爱教必定爱国”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遭遇了千年未遇之变局.其中,传统伦理的嬗变无疑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中国传承千年的伦理转变形态?这种力量当然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10.
胡浩 《学海》2007,(1):110-116
19世纪上半叶,在犹太学领域兴起的科学运动是在欧洲民族主义普遍发展、现代反犹主义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它的背后潜藏着深厚政治和民族动因。德意志民族主义一方面强化了反犹主义,使得犹太知识精英在文化界特别是大学面临困境,犹太人从痛苦的经历中感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存在意识。作为一种正面力量,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思潮也激发并强化了犹太民族自信心,它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汇合,为科学犹太学提供了动力。因此,犹太科学运动可以被看作是犹太民族史上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