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双心门诊服务为例,介绍了在综合医院门诊服务中如何融入心理卫生视角,如何发现和诊治精神障碍,同时鉴别和处理患者的心理问题.重点强调了精神科方法的特殊性——既有常规的因果论说明,也要有目的论的理解.只有将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行为应对放到个性、生存环境的大背景下加以有意义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追求健康和应对疾病.文章最后,给出了精神科与内科如何进行临床分工合作的实际做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迈克尔·戴维特(Michael Devitt)是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纽约城市大学哲学系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北美哲学与心理学协会主席(2011-2012)。197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哲学家蒯因。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心理学哲学、  相似文献   
3.
虞法 《哲学动态》2012,(11):65-70
行动哲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分支出现得非常晚。尽管历史上的许多大哲学家都或多或少有过相关论述或者理论,但直到20世纪中叶之后,就行动问题的集中性讨论才开始出现,那一时期也被视为当代行动哲学的起点。当时以安斯库姆(G.E.M.Anscombe)为首的一些英美哲学家经常聚集在一起讨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8,(5):147-151
指称理论,因其与意义理论和真理论的密切相关性,在语言哲学乃至分析哲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众多著名学者都试图给出完整可靠的指称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派就是罗素、塞尔等人所发展起来的摹状词以及之后的簇摹状词理论;相应的另一派则是以克里普克以及普特南为代表的直接指称理论。本文指出两种流派各自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二者都不能够达到最严格精密意义上的指称。通过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克里普克所做的相关研究工作,并不是对罗素理论的否定,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建芳 《世界哲学》2023,(3):153-159+161
“唯靠X和Y原则”和“最佳候选者理论”是忒修斯之船疑难的两类经典消解方案,二者各执一端,无论从本体论还是认识论视角看都存有不足。跟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加以修正,将形式因和质料因看作忒修斯之船的本质属性,从本体论视角看,拆装船与原船“同一”,修补船与原船“相同”但不“同一”;从意向性指称理论视角看,原船、修补船与拆装船的同一性判定往往受认知主体的意图和意向性影响并随之改变;从作为内在因素的本质属性与作为外在因素的意图、意向性两方面来衡量,二者在不同情境下作用力大小不同,产生的合力不同,引发的判断自然有所不同。由此,就可以有效地弥补经典消解方案的不足,同时合理地修正“否定忒修斯之船本体同一”和“否定存在本体同一标准”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根据指称主义语义学,一个专名的语义贡献仅仅在于其所指称的个体对象。在指称主义前提下,根据四元素语言理解模型,听者对包含专名的单称语句的理解在于把握说者表达的以专名所指称的个体对象为构成成分的单称命题。本文论证,在说者和听者对一个专名是否有所指称有分歧的情况下,会普遍地出现对单称语句的理解难题。为解决该难题,本文尝试利用假装概念,提出三元素语言理解模型,通过回应可能质疑对该模型进行辩护,并指出未来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到思想:基于指称问题考察分析哲学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远 《现代哲学》2004,(1):75-80
本文通过追溯当代内容理论的语言哲学和现象学起源,以指称性概念和意向性概念为核心,简要刻画了指称理论和内容理论的发展线索。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借助语言指称问题和心理指称问题的平行关系,为当代分析哲学的主流从语言哲学到心灵哲学的范式转移的动机和方法勾勒出一个考察纲要。  相似文献   
8.
意义理论在上世纪后期曾经是哲学讨论的一个核心领域,并成为语言学、逻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但它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混乱的研究领域。D.刘易斯在谈到意义理论时指出:我区分两个主题。首先,可以把可能的语言和语法描述成一种抽象的语义系统,藉此我们把语言中的符号与我们周遭的世界关联起来。其次,通过心理学和语言学事实的描述,任何抽象的语义系统都  相似文献   
9.
作者详细考察了“Bedeutung”一词在德语中的标准意义,以及弗雷格在其著述中使用它的各种情况,并仔细回顾了在英语哲学界对这个词的翻译和理解所发生的争论及其理由。他不太赞成把“Bedeutung”译为“meaning”(意义)和“significance”(意谓)一类的词,他还反驳了支持这类译法的三个论证。“公正地讲,‘reference’(所指)和‘refer to’(指称)是得到最广泛认可的翻译。”他区分了“Bedeutung”的水平意义和垂直意义,前者是指语言表达式相互之间的关系,后者是指语言表达式与语言之外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弗雷格更多地从“对象”的意义上使用“Bedeutung”一词。鉴于弗雷格使用“Bedeutung”的模糊性和怪异性,作者建议用“reference”及其近似词来翻译“Bedeutung”及其近似词,它兼有“指称”(作为关系)和“所指”(作为对象)的模糊性;并把该德语原词置于相应译文之后的括号内。  相似文献   
10.
贺来 《哲学动态》2008,(1):95-98
近年来,在以往人们熟悉的"哲学原理"之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哲学基础理论"来指称自己的研究类型和领域,这是一个颇值得注意的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