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汶川地震9.5年后,对汶川县和都江堰市76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惩罚敏感性和孤独感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网络成瘾症状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PTSD症状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症状,并分别通过惩罚敏感性、孤独感的单独中介作用及两者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预测网络成瘾症状;(2)女性的PTSD症状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症状,并分别通过惩罚敏感性和孤独感间接影响网络成瘾症状;男性的网络成瘾症状仅被PTSD症状正向预测。  相似文献   
2.
研究通过有第三方的信任博弈考察6~11岁中国儿童的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6~11岁儿童对描述性规范的理解如果达到成人理解的标准,就更有可能做出利他惩罚;(2)不同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的关系受到年龄的调节作用,即在6~8岁儿童中,描述性规范理解可预测利他惩罚;而在9~11岁儿童中,指令性规范理解可预测利他惩罚。这提示学龄儿童的规范理解与利他惩罚之间关系的形成过程可能存在从描述性向指令性的转变倾向,与社会规范的习得过程和形成过程或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渊声 《天风》2015,(4):36
问:我们夫妻在名义上都算是基督徒,但我先生不知怎的染上了赌瘾,我多次劝他停手,也与他不知争吵过多少次。他有时也懊悔,但不久又像着了魔似的想方设法去赌,令我十分痛苦,真是"一人犯罪,全家遭罪"!我当怎么办?—信徒:小芳答:小芳姊妹,你好!我很同情,也很理解你的遭遇。其实,类似你这样的家庭还真不少见,尤其在我国农村不少地方,农民一闲下来就围在赌桌上,还自称这是"小赌怡情"。可是,那一个个大赌棍不正是从小小的"怡情"开始的吗?赌博因其  相似文献   
4.
密集追踪数据通常蕴含了心理过程的详细变化信息,反映了某些心理的复杂变化过程。时变效应模型用函数替代恒定的系数,可描述密集追踪数据中随时间推移心理的动态变化过程和时变效应,是分析复杂心理过程的有效方法。在介绍时变效应模型的原理后,通过模拟研究考察模型的表现,结果显示:(1)样本量增加可降低函数估计的误差;(2)惩罚样条法的节点数选择与函数的复杂度有关,函数越复杂,所需节点越多;(3)样本量与节点数对函数估计误差的交互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应探讨测量次数、数据分布形态、数据缺失等如何影响模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第三方惩罚既是社会规范在群体得以维系的基石, 也是个体维护社会规范的体现。当前关注社会规范的神经研究大多基于第二方惩罚的独裁者或最后通牒实验框架, 缺乏对第三方维护社会规范过程中相关脑区活动的探索, 对这一过程的内在神经机制也不清楚。本文基于第三方惩罚的独裁者博弈框架, 对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区域(DLPFC)进行不同极性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同时依据第三方是否需要为其惩罚付出成本设计了零成本和有成本两个实验任务。结果发现, 第三方在零成本任务的情绪反应和惩罚显著受到tDCS设置的影响, 且阴极刺激显著提升了第三方的惩罚值, 这表明情绪机制对第三方惩罚有着重要影响。另外, 第三方在零成本和有成本任务中的惩罚差异在不同tDCS设置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这与第三方惩罚还受到自利机制影响的观点相符。本文率先为右侧DLPFC活动影响第三方惩罚提供了神经层面的证据, 且支持了第三方对社会规范的遵从与其负性情绪反应和自利加工密切相关的机制解释。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设计了两个研究:研究一包括2个实验,实验1对60名青少年、实验2对87名青少年进行行为实验;研究二使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学生羞耻感量表以及中学生内疚感量表等对723名普通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行为实验的结果显示,内疚感和羞耻感均能有效诱发青少年的自伤行为,而自伤行为能有效缓解青少年的内疚感和羞耻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自伤与内疚感有明显的负相关,与羞耻感有明显的正相关。因此,维持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的情绪条件是羞耻感,而非内疚感。  相似文献   
7.
第三方惩罚一般是指当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与自身利益无关时,个体牺牲自我利益来惩罚违规者的行为。最近的研究发现,对于个体而言,第三方惩罚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信号,包括建立良好的声誉以及威慑违规者。不同情境下第三方惩罚的功能有所差异,它是一种特殊的利他行为。第三方惩罚依赖于多个系统,涉及情绪反应、共情等社会认知能力以及认知控制等中央执行能力。探讨该行为的演化和认知机制也能贡献于个体、群体和人际层面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8.
赌博障碍是指持续且反复的赌博行为,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后果,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总结了赌博障碍的认知功能缺陷及其神经基础,主要集中在如下四个方面:①认知扭曲、②奖赏和惩罚敏感性、③注意偏向和④决策。未来研究应多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深入探究赌博障碍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关注大脑结构变化及功能网络改变,并将其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神经生物机制框架中,找到更加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刘谞  马剑虹  朱玥 《应用心理学》2010,16(4):332-340
社会两难中惩罚系统对合作的影响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前人研究发现惩罚系统可以促进合作,但也有学者提出惩罚系统对合作动机具有破坏作用,存在不一致结论。且这些研究大多只关注金钱惩罚而忽略了社会惩罚。本文采用2(惩罚类型:金钱,社会)×2(惩罚频率:高,低)×2(阶段:有惩罚,无惩罚)混合设计,利用"惩罚撤除"实验范式,比较了社会高低频惩罚和金钱高低频惩罚对合作、归因以及预期的影响。并探讨了合作、归因、预期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金钱和社会惩罚均可提高被试合作水平;(2)金钱高频惩罚减少了对合作行为的内归因,惩罚撤除后合作行为下降,而低频惩罚没有出现下降效应;(3)社会惩罚增加了对合作的内归因,高低频惩罚在移除之后均保持较高水平,且之前的惩罚频率越高,保持效果越好;(4)合作、预期与内归因正相关,外归因负相关,同时合作与预期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利他惩罚是指个体为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人而自愿个人支付成本,它在人类合作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认知控制"与"情绪满足"被用来阐述利他惩罚的产生机制。而神经层面的研究也发现,利他惩罚主要涉及以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为主的基于规则的系统和包括纹状体、内侧前额叶皮层以及脑岛等脑区在内的情绪驱动系统。此外,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可能是利他惩罚行为发生的神经生化基础。未来研究除了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与整合利他惩罚的发生机制、神经机制、基因机制以外,还应注重利他惩罚在自然情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