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泉高致集》是一部山水画理论的集成。它集中体现了郭熙的山水画创作观,其中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如饱游饫看,身即山川而取之以及三远等。郭熙的山水画创作方法一是主张集众家之长,反对专摹一家;二是要神闲气定,反复修改;三是提倡写生,注重取舍,讲究气韵。其创作心理一是心境要宽快、悦适;二是心态要注精、严格、恪勤;三是要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2.
郝丹 《美与时代》2023,(8):18-20
中国山水画创造了令人向往的幻境,运用有限的笔墨在无尽虚空中打造广袤空间。空白在山水画中起关键作用,与笔墨相衬,营造意境。虚之空白和实之笔墨共同构筑梦幻领域,引发观者遐想。学习和创作山水画时,空白不可或缺,与笔墨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正因为空白源自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方式,留白的功效恰到好处,甚至在没有笔墨的情况下,空白与画面中的形象融为一体,营造了虚实映衬的绘画效果,塑造了独特的中国山水画意境之美。通过对中国画中空白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它在表达意境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追溯了其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的表现手法,探索艺术家如何借助空白营造意境,实现人们寻求心灵栖息之地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包含两种样式,即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水墨山水取代青绿山水成为山水画的主流形式,释、道文化在中间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关系之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在借助于自然山水形式美的同时,升华到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因而,古典园林是借山水景物来创建山水景象,而山水画则是用绘画的方式来抒发画家的主观情感,两者的创作相互影响,逐渐形成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浦均     
浦均本名浦军,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江苏省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展览奖项: 2008年12月,"江苏省高师美术教师作品展"一等奖。2008年11月,"江苏工笔新力量·江苏省优秀青年工笔画家邀请展"。2008年10月,"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展"。2008年6月,"状态·山水画八人展"(南京荣宝)。2007年12月,第十二届"美苑杯"优秀奖。2007年12月,"静界·浦均山水画展"(南京爱涛)。2007年9月,"2007江苏花鸟  相似文献   
6.
担当的山水画主要追求意境之美,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是引禅入画,使禅境与山水画的意境达到了高度的艺术融合与统一。以禅造境,以境示禅,是担当山水画的主要特点。三味在于无墨处,不劳画里觅痴僧。是担当画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郭熙是北宋杰出的画家,其美学思想更为直接地表现在画作上,他的山水画造诣颇高,有着十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历代文人学士对此多有赞语.如<图画见闻志>说他:"工画山水寒林.施为巧赡"[1].<墨庄漫录>中也记郭熙"以画得名",并盛赞他的画"雄伟清润,妙绝一时"[2].  相似文献   
8.
山水画的功能而言,宗炳首次明确提出了畅游之说,它蕴含了绘画新的功能——怡情。后人从审美主体去理解和探讨山水画的功能,把画中之山水具有的怡情、怡性作用,归结为畅游与畅神,即可使观者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李享 《中国宗教》2022,(5):74-7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具有清逸脱俗、简淡玄远的美学风格,追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趣,讲求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在各个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是“道”的艺术体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兴起道教美学思想源自老子。《道德经》指出,“道”是最高范畴,当然也就是道教美学的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实也是道教美学的总纲:凡是与“道”相协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规律的就是“美”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绘画中的"山水"一词,经历了含义的变化与演绎,于是也就有了对于"自然观"与"审美语境"的重新读解-"中国画一旦失去了道技一体,以道御艺的艺术特征,笔墨就失去了精神支持,退化成了一般性的技术手段,这对包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中国画而言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