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的心理活动是由感知、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活动组成的一种高级、复杂的对外界和体内的客观信息进行识辨、储存、评价、加工改造、选择结构并创造出新的主观信息的过程。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一个内部的精神信息活动的世界。人性所致的人的本能意识既确立了全部世界的对象化定  相似文献   
2.
美学幻想录     
现在流行的"美感就是美"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无意义的命题."美学"的名称和学科远远没有获得科学的尊严,它恰如其分的名字应是"物美学".研究者两眼盯住"物",从"物"中发现美,才能避免"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样的谎言.  相似文献   
3.
肖永明 《法音》2009,(1):7-11
肇始于西方文化的科学理性乃至技术理性,在以其科技发明、财富创造及其物质享乐征服世界、大行其道的同时,也让当今人类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异常中感受到了一种深层的生存危机。与这种外在的生存危机相映照的是,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代生活,让人性领受到了物质的奴役和压迫,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及其消费主宰了人的生活,甚至异化为人的对立物,沦为杀人的手段,积累了可以毁灭人类上百次的核武器,让人类处于一种核恐怖之中。  相似文献   
4.
肖永明 《法音》2009,(7):15-19
无论是佛教的真如本际,还是西哲所谓的形上本体,都是被指认为言语所无法言说、思维所不可认知的。但是,西方思想到了实现了某种哲学革命的胡塞  相似文献   
5.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异化批判贯穿于自然、政治、经济领域。其异化劳动理论体现了马克思深切的伦理关怀,凸显了异化分析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意义。当前,重温马克思有关异化的历史性研究和现实性批判,将使我们突破伦理层面的单一性思考,摆脱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局限,认识现代性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6.
“第二自然”作为表征人的活动及其产物的重要概念,在国内学界却一直未能引起重视和专门研究.因此,本文梳理了关于第二自然研究的四条进路,分别为现代德性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象学和社会哲学,意在展现出第二自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广阔的理论前景,并呼唤一种第二自然研究的语言哲学新进路.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我们对学困生不可用静止的目光审视他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对待。1.提问问题对象化严重。这里所指的对象化严重,是指提问的学生都是优秀生和中等生。这样做可以使课堂顺利进行,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忽略了学困生。久而久之,学困生不去思考问题,封闭自己。  相似文献   
8.
韩艳秋 《法音》2009,(7):20-24
禅宗史上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并得到广泛传播的是慧能所创立的南宗禅。南宗禅思想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地贴近和融入了现实人生。它所触及到  相似文献   
9.
传统诗歌意象的组合是意随象出,兴象明了,诗歌《锦瑟》的意象却是象从意出,意象朦胧。《锦瑟》以情感对象为审美意象,情感起由是李商隐个人人生遭遇的感受,但它也恰巧是整个人类对生命的感叹,这样的诗歌意境显得高人一筹。以情感为对象的诗歌是对传统诗歌意象组合的一种突破。《锦瑟》是先例,也是特例,开以情感为对象的创作手法的先河,创大我人生境界的特例。诗歌的创作和审美空间得到了扩展;情感获得了关注,心灵获得对话,存在获得了意义,生命的价值也彰显无疑。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分身",随着主体论哲学建构的发展经历了对镜像的迷恋、对客体化本我的恐惧和对真我的怀疑几个阶段,反映在哲学层面上是对主体的不同认知方面.对"分身"的思考,不能仅仅停留在超自然现象和幻想文学经验层面上,而是乔要从哲学层面上认识到它是展现了人对"自我"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