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句子—图画验证任务探讨了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 ,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时 ,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 ,其结果为“原因→结果”。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 ,在没有关联词的语法提示条件下 ,读者在理解汉语无关联词的因果复句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其语义内容按照“原因→结果”固定方向进行系列的认知加工  相似文献   
2.
采用句-图匹配范式,以可预测对立意义的句子和图片为实验材料,考察汉语双重否定的加工方式以及句子的形式与语义对句子加工的影响,包括2个实验。研究发现:(1)双重否定是整体加工的;(2)在理解初期(250ms),否定反问句、双重否定祈使句与肯定祈使句的加工模式一致,都是直接表征事件的实际状态;(3)当句子形式与语义不一致时,读者更多地受到句子语义的影响。这表明,在双重否定加工机制的理论解释中,命题表征理论忽略语义,注重句子形式结构,而基于经验模拟理论的两步模拟假设则立足语义,忽略句子形式结构,两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句子-图形验证任务初步探讨了不同汉语水平的印尼留学生理解汉语主动句、被动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的项目顺序特点。结果表明,初级汉语水平印尼留学生理解汉语主动句、被动句后所建构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均为“受事→施事”;中级汉语水平印尼留学生理解汉语主动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为“施事→受事”,而其理解汉语被动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为“受事→施事”。母语主动句、被动句的理解特点影响印尼留学生汉语主动句、被动句命题表征项目顺序;这种影响作用与其汉语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汉语转折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句子一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汉语转折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汉语倒装转折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但是)B→虽然A”,命题表征中项目存在着互换的倾向,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为“虽然A→但是B”。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读者理解汉语转折复句可能是一个按照“虽然A(事实让步)→但是B(转折)”固定方向进行系列认知加工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对心理表征问题进行自然的解释是至关重要的,但这方面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有关概念和命题表征的预设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有必要弄清概念表征和命题表征的哲学解释;联结主义也对心理表征问题作了解释,根据被表征的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来表征的原则,联结主义网络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对概念和命题进行表征。总的来说,联结主义对概念和命题的表征与它们的哲学解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其方法论基础是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即"怎么都行"。  相似文献   
6.
自Kintsch等人提出课文理解的命题表征理论以来,研究者对不同层次的表征水平进行了大量的考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争论主要集中在命题表征和情境模型的关系以及情境模型自身的结构和加工上。该文简要介绍了这一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汉语语句句式表征及命题表征能力的年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海燕  张述祖 《心理学报》1996,29(3):252-259
通过三个年龄段的被试对同命题不同句式汉语语句再认的比较,以再认比率和再认反应时为指标,探讨了句子在记忆中的表征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命题表征是一种原始倾向,既不同于记忆准确性的年龄发展,它在性质上又区别于记忆误差。把句式表征与命题表征分化开是后天发展的结果;(2)命题表征的建立和巩固需要时间,但一经建立,巩固性较强。相反,句式表征的巩固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李小平 《心理学报》2016,(10):1210-1218
本文首先提出了Linda问题的表象-命题双表征这一新的解释视角。该视角认为,Linda问题基于表象表征和命题表征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与表征方式;而不同的被试在Linda问题上可能分别采取了上述表征方式之一;但由于Linda问题的特殊性,大多数被试采用了表象表征;大多数被试的这一表征取向则可能是所谓谬误判断出现的原因。本文通过4项研究,让被试在基于表象表征设计的转述版本与基于命题表征设计的转述版间选择接近自身理解的版本;并考察了将Linda问题修改成更符合命题表征的数学化表达形式能否降低所谓谬误水平;还考察了增加促使被试运用命题表征的排序项"Linda是全人类中的一员"能否降低所谓谬误水平。结果显示,在转述版本选择上,大多数被试选择了基于表象表征设计的版本;而上文所指的两个修正版Linda问题则都降低了被试的所谓谬误水平。这些结果支持了本文所提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采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连贯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问题。实验1使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分析被试对再认项目判断为“记得”或“知道”的比例(击中率);实验2使用加工分离范式(PDP),分析被试在包含、排斥测验中的击中率和虚报率。总的实验结果表明,在连贯阅读中,命题表征的建构是无意识的,情境模型的建构也是无意识的,该结果支持和完善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主动句、被动句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金桥  莫雷 《心理学报》2006,38(3):317-323
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句子—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 )探讨了中国学生理解汉语主动句、被动句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特点。结果表明,无论是语义水平较高的不可逆句,还是语义水平较低的可逆句,中国学生理解汉语主动句、被动句所建构的命题表征中项目顺序均为“施事→受事”。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中国学生理解汉语主动句和被动句时,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表层结构(汉语主动句的语言表达顺序为“施事→受事”、汉语被动句的语言表达顺序为“受事→施事”)建构相同的深层结构(语义内容的命题表征项目顺序“施事→受事”),可能是一个按照“施事→受事”固定方向进行的系列认知心理加工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