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文章紧紧围绕吉登斯思想的展开基点即"两种商品化理论",通过吉登斯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分析资本主义劳动的必然特征及其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本质三个方面的论证,指出了吉登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吉登斯看来,历史唯物主义存在“化约论”、“进化论”和“功能论”三大缺陷。“化约论”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把复杂的人类历史和社会关系化约为生产力、经济关系和阶级斗争等方面,作为对它的重建,吉登斯提出以“时空伸延水平”作为划分社会类型的新标准;“进化论”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进化的过程,作为对它的重建,吉登斯提出从“片断”和“时空边缘”的角度分析世界历史的演化轮廓;“功能论”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从“需要”和“功能”的角度解释社会再生产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作为对它的重建,吉登斯提出了“随机性社会变迁”模式的新观点。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和“重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9,(4)
在"结构化理论"中,吉登斯对于行动、结构以及行动和结构之间关系所做的新解释都是建立在"实践意识"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实践意识"是结构化理论中至关紧要的一个概念。吉登斯以"实践意识"作为关键概念建立起来的"结构化理论"在消解行动与结构之间二元对立方面确有一些独特之处,为我们理解个人—社会或行动—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富有启示的新见解,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令人生疑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4.
郭忠华 《现代哲学》2008,(1):99-103
考察吉登斯庞大的现代性理论体系,信任关系是其内在的连贯线索.在他看来,信任是个人本体安全系统的基础,是本体安全与外在环境之间的联系纽带,信任关系以个体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为前提.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导致信任关系也从"地域性"信任关系向"脱域性"信任关系转变."脱域性"信任关系建立在象征符号和专家系统的基础之上,它使人们的心理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如"运气"态度、"实用主义"态度、"犬儒式悲观主义"态度等.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意义既体现在其研究方法上,又体现在它对现实的警示上.  相似文献   
5.
风险社会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社会”已是人类可经验到的事实。风险是一个表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它是预测和控制人类活动的未来结果,即激进现代化的各种各样、不可预料的后果的现代手段,使一种拓殖未来的企图,一种认识的图谱。。在风险社会,风险是永恒存在的,它只具有有限的可控性,对人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风险和责任是内在关联的。风险社会赋予了伦理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加强风险社会的伦理研究,建立风险伦理学,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6.
民族国家的三大矛盾——来自吉登斯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国家思想是吉登斯现代性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他对现代政治发展所作的反思。他从民主与监控、主权与暴力、民族与国家等三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动力和内在张力,深刻揭示了现代政治发展的矛盾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转换与支配:吉登斯权力思想的诠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忠华 《学海》2004,(3):48-54
权力是吉登斯思想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权力概念不仅是吉登斯借以沟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纽带 ,还是他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视角。在分析主体主义与客体主义对立权力观的基础上 ,吉登斯以一种二重的方式阐述了他的权力观。一方面 ,他将权力视为行动者个体所具有的“转换能力” ,认为它是行动者自主性的表现 ,是人类行动的普遍特征和人之为人的基础。另一方面 ,他又将权力视为行动者行为互动过程中存在的支配能力 ,认为它是行动者依赖性表现 ,是资源不对称分配带来的结果。资源是沟通权力两个方面的媒介。“控制辩证法”是权力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是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吉登斯将社会历史形态划分为部落社会、阶级分化社会和阶级社会三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反映了权力两个方面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吉登斯看来,马克思尽管提出了"人类创造历史"的命题,但却没有对自己的命题做出明确的解释。为此,他举数十年之功,从创造历史的起点、方式和结果等角度对马克思的命题进行全面的阐释。按照他的观点,只有在启蒙运动之后,由于"历史性"的发展,人类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结构二重性"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体现在:社会结构一方面赋予人类创造历史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创造行为构成制约。通过这种历史创造方式,社会并没有如马克思等人所设想的那样变成丰裕而自由的社会,反而成为"风险社会"、"失控的世界"等。通过对马克思命题的阐释,吉登斯建立起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但也对马克思命题的本意造成了扭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