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
徐国亮  武中哲 《学海》2006,(5):100-104
科学技术是人类摆脱短缺,走向富裕的手段,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但是,技术统治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彻底改变,其引发的消费社会的形成,助长了环境危机和人类的精神危机。科技的两重性表明,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必要的,但也要对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及其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发展脉络有正确的把握。因此,对科学技术进行后现代的反思,对于促进我们走一条技术人文化的科学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真之收缩论是关于“真的收缩处理的理论”,其目的在于降低对传统真理论的高期望,主要包括冗余论、代语句理论、极小主义理论等。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认为真是没有本质的,但在对真的具体解释上则存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收缩论者并非认为“真的”这一谓词不重要,只是,他们对“真的”的理解更注重逻辑和形式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医疗护理中,有效的治疗性沟通不只是涉及沟通的形式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涉及沟通的内容,即医疗和护理相关知识信息的传递、转化、吸收和应用。研究者认为,信息熵、冗余信息、有熵信息等信息思维对研究和指导治疗性沟通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理由与真[1],孰更重要?如果要新实用主义者[2]在两者之间做选择的话,我相信,答案是清楚而毫不犹豫的:理由当然优先于真。虽然普特南在合理性之外仍然保留了"真",但诚如罗蒂所言,"真"在普特南那里其实是个不必要的累赘,除了暗示出它与科学实在论的血缘纽带之外,没有什么更多的理  相似文献   
5.
关于“现在”算子的技术分析始于坎普(H.Kamp)。他在研究“现在”算子的冗余性问题时,通过引入■-tense的概念,把真值联结词和时态算子作为一种情形进行处理,造成了证明的晦涩。本文利用伯吉斯(J.Burgess)证明“现在”算子的冗余性思路,重新对“现在”算子在时态命题逻辑中的冗余性定理进行证明,补充了简化公式存在性这一关键步骤的证明,并利用证明中的处理方式,来分析自然语言中的时态语句。  相似文献   
6.
大脑可以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处理与整合。与单一感觉通道相比, 个体对同时呈现在不同感觉通道的目标信号的响应会更快。对于这种现象的一种主要理论解释是共同激活模型, 该模型认为来自不同通道的刺激在特定的脑区汇聚整合, 比如顶叶内沟、颞上沟和前额叶皮层区域。整合后的信号强度更大, 可以更快地触发反应, 但是信号的整合发生在认知加工的哪一阶段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当个体对出现在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任务转换进行加工时, 产生与感觉通道相关的任务转换的损失小于跨感觉通道转换损失与任务转换损失的总和, 这为与感觉通道相关的转换代价来源于任务设置的惯性和干扰提供了证据。而在单通道和多通道之间发生转换时, 跨通道转换代价会减小甚至消失, 这是由于同时发生的多感觉整合抵消了一部分损失, 这种现象支持了共同激活模型理论。然而, 多感觉信号整合对任务转换的神经加工过程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不清楚,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把多感觉整合范式同经典的任务转换范式结合改进, 进而确定跨通道转换的加工机制和多感觉信号整合的发生阶段。  相似文献   
7.
决策与判断研究中的个体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决策与判断研究中(甚至是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关注某效应是否真实存在,及其背后的解释是什么。这些问题不关注该效应在某一特殊群体中是否显著。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单个被试来检验效应的显著性。如果有一个被试表现出了该效应,那么,这个效应就是存在的。根据这一观点,有时也可通过跨案例或者轮次(across cases or rounds)分析来验证效应的显著性,而不需要进行跨被试分析(across subjects)。这一观点也暗示在一些实验中可能存在反方向的效应。本文建议通过进行基于被试个体的统计分析来检验这样的效应,并介绍了一些不同形式的方法:PP概率图(probability probability plots);P值分布检验(test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values);分层取样多重检验的矫正(correction for multiple testing with step-down resampling)。这些方法都可以用于处理在对同样假设进行多重检验时无法避免的问题。另外,本文也列举了一些例子,其中有一部分例子存在反方向的效应,另一部分例子不存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