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4 毫秒
1.
传统的最小二乘回归法关注于对当前数据集的准确估计, 容易导致模型的过拟合, 影响模型结论的可重复性。随着方法学领域的发展, 涌现出的新兴统计工具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局限, 从过度关注回归系数值的解释转向提升研究结果的预测能力也愈加成为心理学领域重要的发展趋势。Lasso方法通过在模型估计中引入惩罚项的方式, 可以获得更高的预测准确度和模型概化能力,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处理过拟合和多重共线性问题, 有助于心理学理论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父母粗暴养育与儿童睡眠质量的关系及核心自我评价与消极情绪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粗暴养育量表、睡眠质量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消极情绪量表对792名四、五年级儿童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母亲粗暴养育显著消极预测儿童睡眠质量,而父亲粗暴养育对儿童睡眠质量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2)核心自我评价与消极情绪在母亲粗暴养育与儿童睡眠质量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而仅有消极情绪在父亲粗暴养育与儿童睡眠质量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该中介模型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该结果强调了父母粗暴养育作用于儿童睡眠质量的差异性,并揭示其不同的作用机制,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前人对比率偏差现象的研究都是以小概率事件作为研究材料,而网络购物中的普遍高好评现象为研究大概率事件中的比率偏差提供了机会。以大学生为被试,分别通过操作好评绝对数量和产品卷入度,考察了网购中好评状况对消费者产品购买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不论是否明确标明好评度信息,网购中的比率偏差现象都存在;相对于认知经验自我理论,心理距离理论可以更有效地解释上述大概率情景下的比率偏差现象。  相似文献   
4.
运用眼动分析法,采用架子鼓渐快/渐慢节奏听觉材料,利用SMARC效应的机制,探讨个体的音乐训练经验与其形成节奏变化的空间表征的关系。结果显示,相对于无音乐训练经验被试,有音乐训练经验被试在渐快节奏下对远方位有更多注视时间,在渐慢节奏下对近方位有更多注视时间。即在有音乐训练经验者身上更可能观察到音乐节奏变化与远近空间方位的SMARC效应。因此,个体能否形成音乐节奏变化的空间表征与其音乐训练经验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胡文琦作品     
胡文琦 《美与时代》2023,(7):139-139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昆山市居民的幸福感状况,并从人口学变量、心理方面、社会因素、人际关系和生活状况五个角度分析了其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使用《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来源量表》对昆山市居民进行幸福感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昆山市居民幸福感较高,在人口学变量方面,昆山市居民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职业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价值观在集体行动参与中的地位和影响机制,研究者以利比亚事件为背景,针对现实和网络场域中不同程度的4类集体行动倾向,在天津市957名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价值观显著增加了低成本集体行动倾向解释率,并调节着情绪、工具性动机和社会认同对集体行动倾向的影响;中国人进行集体行动决策时具有集体主义理性计算特征;不同场域和程度的集体行动有其各自规律.结论:价值观在集体行动参与决策中是一种与社会认同类似的基础性变量.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前营销科学界对消费者购买决策阶段的神经运作机制仍然缺乏准确的理解,本研究探索了大脑前额叶不对称性是否与消费者购买决策有关。采用田野实验方法,21名受试者在真实的在线购物中,分别对自己购物车里5件物品做出真实的购买决策,他们的EEG脑电图被完整记录了下来,共观察到104次购买决策过程。结果表明,在产品页面观看过程中,受试者的gamma频带前额叶不对称,与随后真实购买行为显著相关。alpha、beta频带额叶不对称与购买决策无关。结果还发现与商品的售价对beta和gamma不对称指数的调节效应,且调节效果正好相反。本研究发现了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一种独特的EEG成分——前额叶gamma波不对称指数(PAIγ)与肯定的购买意愿和实际购买行为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9.
冲突事件是指当事某方采取的行动可能对另一方造成直接且明显的伤害、进而导致紧张关系的事件。拒绝他人请求、反驳他人观点、与他人一起参与竞争等皆有可能诱发冲突。有效的冲突管理有助于减少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挥冲突潜在的积极影响。但是,广泛存在的预测偏差严重妨碍了冲突管理。因此,欲解决冲突管理的难题,必须探究人类在冲突中的预测偏差。现有研究多着眼于非冲突中的预测偏差,采取信息驱动的视角,将预测偏差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人受限于认知上的不足,因而认为预测偏差是一种错误,主要关注其消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忽视了冲突中的预测偏差的独特性。冲突中,预测偏差可能受人的自我保护动机和避免人际伤害动机驱动自上而下地产生,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基于对现有研究的总结,本项目旨在突破当前的理论困境,探讨冲突事件中预测偏差的独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与后果,具体而言包括四大目标:(1)聚焦冲突事件中的预测偏差,并以对应的非冲突事件作为对照,揭示预测偏差在冲突中独特的表现形式,提出冲突事件的“偏差放大效应”,即与非冲突事件相比,在冲突事件中,预测偏差的程度会被放大,例如反驳他人者对他人的体验产生较大的错误预测,而赞同他人者则相对能更准确地预测他人的体验;(2)从动机性认知视角探讨“偏差放大效应”的心理成因,揭示“负性驱动机制”,即人因为担忧冲突事件的负性结果,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在注意、知觉、思维等认知加工环节把冲突事件的潜在结果加工得更加消极,作最坏的打算以应对冲突;(3)考察“负性驱动机制”下预测偏差导致的后果,如使人采取回避行为,具体表现为人际退缩和不作为等;(4)设计有效的去偏差方案,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改变预测者的动机,进而改变其认知加工,减弱预测偏差。 通过完成以上目标,本项目将构建解释冲突事件中预测偏差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立足于动机性认知的视角,从现象层面揭示“偏差放大效应”,将负性偏差理论拓展到人际过程中;从机制层面突破信息驱动视角的局限,揭示动机性认知在人际互动中的指导作用;从思想层面基于生态理性观辩证分析预测偏差的适应性作用,促使研究者重新审视“何为理性”。该模型弥补了以往研究忽视动机对预测偏差的影响这一不足,并将预测偏差和负性偏差、动机性认知等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更完整的理论框架。本项目有助于推动对预测偏差的全面理解,发展行为决策理论,帮助公众和社会治理者准确预测他人,提升冲突管理能力,提高决策质量。  相似文献   
10.
智能时代已然来临。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加速推动组织的智能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采用智能技术以提高竞争力。在此背景下, 人机协同工作日益普遍, 人机协同决策成为新型组织决策方式。然而, 当前智能组织中的人机协同决策还面临信任度低、可控性低、透明度低、协同度低等一系列问题, 它们阻碍了决策质量、效率和体验的提升。本项目认为, 人机兼容性, 特别是人机内部兼容性, 如认知兼容性、情感兼容性、价值兼容性等, 或是影响人机协同决策绩效的根本原因。因此, 本项目基于人机内部兼容性理论视角, 综合采用决策心理学、认知科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现场研究和模拟实验, 力图揭示人机协同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探究人机协同决策中内部兼容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进而提出若干人机协同决策优化方法。项目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促进人机协同决策理论与人机兼容性理论的发展, 提升人机协同决策绩效, 推进组织决策的智能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