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1、实践性原则。强化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理论地解释世界而且实践地改变世界的社会功能。在提高哲学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增强和强化人们从事理性批判和理想建构的能力,为人们更加自觉有效地从事实践批判和实践建构提供哲学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关于认识的语言符号中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观念的或理论的领域内,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凭借思维中介来掌握客观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但是,人的思维本身不是也不可能赤裸裸地感性地存在,而总是同物质“纠缠”在一起。这种“纠缠”不仅表现在思维只能在人脑这个物质的思想器官中发生和存在,而且还表现在思维必须依赖感性的语言符号才能实现、巩固和传播。人脑的结构和机能虽然是在人类形成过程中按照共同的进化规律进化而成的,并且可以按照共同的遗传规律遗传给后代,因而具有人类学意义上的普遍性;但就其现实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来说,总是个体的,在人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个体…  相似文献   
3.
细胞的生物控制与肿瘤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博士生(100050)刘志毅导师刘耕陶细胞的生物控制与肿瘤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具有与生命体一样的两个基本功能:进行它所特有的新陈代谢;进行生殖(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无性增殖)。由于细胞具有这两个基本功...  相似文献   
4.
一在认识活动的系统结构中,人作为主体的存在是一种对象性存在,人站在主体地位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因此,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总是同客体相关联的。同客体相关联,表明人作为主体在活动中有被动、受动的一面,但又总是具有某种主体势,表现出某种主体性。所谓主体势是主体相对于客体所具有的一种主动的、能动的、自觉自为的态势、状态;所谓主体性是主体在同客体发生关系的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功能表现(亦即主体势作用)。很明  相似文献   
5.
保守论认为胚胎是"人",因而具有"位格",并享有人的伦理地位,应得到与人同等的尊重与保护;自由论认为胚胎是"物",它不是"位格",也不享有人的伦理地位。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存在着诸多的伦理缺陷。胚胎所具有的"位格"应当是一种连续、渐进的自我成长过程,因而其所享有的伦理地位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呈现为一种日益递增的状态。基于人类胚胎伦理地位的动态发展性,对其开展实验研究只有遵循来源正当、医用目的、知情同意与充分尊重等伦理原则,才能取得科学研究与保护胚胎的共赢。  相似文献   
6.
现代生物技术前沿与创新药物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物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和影响最深远的高新技术之一。极大地推动着创新药物研究的发展,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芯片等几个生物技术前沿大大拓展了创新药物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使创新药物研究具有前所未有的广阔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科技活动与德性发生的相关要素和环节出发 ,具体地分析了科技活动与德性生成的共生性、科技活动的发生对主体感知道德义务的调发性、科技活动过程对科研主体养德的砥磨性、科技活动要求与道德规范内容的一致性。科学中虽然不包含关于善恶的道德判断 ,但人们从事科技活动的目的、动机、情感却可以调发出使命感和责任感等相关道德命题。从事科技活动有助于砥砺主体意志的顽强性 ,提高主体内在的自制性 ,锤炼道德选择的决断性。  相似文献   
8.
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天人之际”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一直是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的基本问题。北宋哲学家邵雍甚至强调 :“学不际天人 ,不足以谓之学。” (《观物外篇》)所谓“天人之际” ,就是天人关系 ,就其最具现实性的意义来说 ,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诚然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所谓天 ,除了自然之天的含义以外 ,还有作为有意志的最高权威的主宰之天和作为伦理道德本原的义理之天等含义 ,因此 ,天人关系远远超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范围。不过 ,所谓主宰之天、义理之天云云 ,实乃人们把自己在社会文化的积淀中产生和具有的社会功能特征和社会精神属性经过思维…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书评;但就其内容和意义来说,已不限于对一部工具书本身的评价。其中阐述的如何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本质,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理解当前面临的“哲学改革”的任务等问题,是关系到哲学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方向性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在当前改革、开放,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正经历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尤其需要这种严肃认真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夏甄陶:关于认识的认识论研究一、把认识置于。和世界的总体性关系中进行研究所谓认识论研究,就是对认识进行反思性认识,即把认识作为特殊的认识对象加以思考和研究。这里,首先是关于认识的可能性和通过认识所获得的知识的可靠性的问题,这是历来的哲学家都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