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巴利文Akkhipūjā的原意不能确定,未必等同于后来的僧伽罗语nētra pinkama,而后者来源也是模糊的,性质与中国佛教的点睛仪式完全不同。4世纪中叶,道教内部流传着各种修炼眼睛的技术,揭示了这一时期美术史上“点睛”故事可能与道教有关。从日本东大寺历史上的4次大佛开眼供养会来看,第一次的开眼导师之所以由菩提仙那担任,是因为圣武上皇当时有病在身,只能委托前者替代;第三次原定是僧正定遍,出场临时改成了后白河法皇。在由谁点睛的问题上,世俗与宗教之间几度易手,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陈铮 《哲学研究》2022,(3):26-33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思想突破充分体现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术语的革命”中。将古典经济学的“必要劳动时间”推进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的原创性贡献在于,实现了劳动时间之社会性解读思路与历史性解读思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商品推进到“劳动力”商品,为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的社会历史性内涵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当代国外左派学界对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解来看,他们恰恰缺失了历史性的解读线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再阐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