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陈海贤  何贵兵 《心理学报》2014,46(5):677-690
通过考察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距离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 探究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心理过程的相似性, 并检验不同心理距离影响决策的相似性。结果发现, 无论是时间距离(实验1)、社会距离(实验2)、还是概率距离(实验3), 心理距离越远, 被试在跨期选择中越倾向于延迟选项, 在风险选择中越倾向于风险选项。研究认为, 在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中, 选项的表征结构和选项整体评价时不同选项特征的相对权重具有相似性。随着心理距离增加, 与高识解相联系的金额特征的相对权重增加, 与低识解相联系的时间和概率特征的相对权重降低, 这使得被试更倾向于选择金额较大的延迟和风险选项。同时, 研究发现三类心理距离对两类决策有相似影响, 进一步验证了不同心理距离的本质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陈海贤  何贵兵 《心理科学》2012,35(4):862-867
通过直接测量近期和远期选择中备选项激活的情绪、间隔的时间知觉及对备选项金额差异和时间间隔的重视程度,以探究跨期选择中偏好反转产生的心理机制。结果表明:(1)近期选择中,备选项激活的情绪强度差异显著,而远期选择中两者的差异不显著;(2)近期和远期选择中,情绪强度差异和时间知觉差异能够预测偏好反转的发生。研究结果支持了偏好反转的情绪激活差异假说和时间知觉差异假说。  相似文献   
3.
时间折现是跨期选择研究的核心问题。指数折现效用模型(DU模型)是描述时间折现现象的基本模型。跨期选择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的大量违背DU模型的反常现象表明,DU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人们在跨期选择中的真实行为。文章从时间知觉、建构水平、参照点和价值函数、情绪激活、情绪麻木、期待效用等角度探讨了造成各种反常现象的心理机制,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视空间和言语交替"任务范式分离言语工作记忆的加工和储存两个成分,分别探讨了英语工作记忆的加工和储存成分对我国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作用及其途径,以及汉语工作记忆的加工和储存成分对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是否具有跨语言影响。98名初中二年级学生完成了一般认知能力、英语阅读理解、汉语和英语工作记忆任务。结果表明:(1)英语工作记忆的加工和储存成分对英语阅读理解均有显著的独立预测作用;(2)英语工作记忆的储存成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作用部分是由加工成分引起的;(3)汉语工作记忆的加工成分对英语阅读理解没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但却以英语工作记忆的加工成分为中介间接作用于英语阅读理解;汉语工作记忆的储存成分对英语阅读理解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可见,言语工作记忆是一个多成分系统,加工和储存两个成分是相对分离的,并且它们具有不同的跨语言特性,加工存在跨语言一般性,而储存则具有语言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识解水平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海贤  何贵兵 《心理学报》2011,43(4):442-452
通过考察识解水平启动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 探究两类选择对时间或风险心理加工的相似性。结果发现, 无论以思维诱导为识解水平的启动条件(实验1), 还是以视觉加工为识解水平的启动条件(实验2), 受高识解水平启动的被试对延迟选项和风险选项的主观值判断都要大于受低识解水平启动的被试, 说明跨期选择中的延迟时间和风险选择中的概率具有相似的表征, 而识解水平思维定势是通过影响金额和时间(或概率)的相对权重起作用。即由于高识解水平下的金额权重高于低识解水平, 时间(或概率)权重低于低识解水平, 从而使被试在高识解水平下更愿意等待或冒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