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1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g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中有关设计智能计算机系统的部分。也就是说,这种系统要显示出那种我们能把它与人类行为中的智能——理解语言、学习、推理、解决问题等联系起来的特征。许多人相信,研究这样一些程序的作用,能有助  相似文献   
2.
句子理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对人验证句子的过程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哪种条件下,验证不同类型句子的时间模式是一致的。在句子-图形验证任务中,不管这些图形是抽象的符号还是与常识有关的具体事物的图形,其加工所需的时问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句子-常识验证所需的时间,要比句子-图形验证的时间明显地短。实验还表明,否定词在句中的位置,对句子的理解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句子先提述的参与者在可提取性上的优势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永明  崔耀 《心理学报》1994,27(2):113-120
下述五个实验就汉语句子成分(包括句子的参与者及其动作)的提述次序对其可提取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句子先提述的参与者比后提述的参与者容易被提取,提述的次序对参与者的可提取性有明显影响。(2)先提述参与者的这种优势与句子呈现的方式有一定的关系。(3)在系列呈现的条件下,先提述参与者的易提取性与探测词呈现的延迟间隔有关。(4)在系列呈现的条件下,参与者以名词形式出现时,被试的反应速度较快,而参与者以名字的形式出现时,反应则较慢;在同时呈现的条件下这种差异基本消失。(5)句子参与者的行动(即句子的动词)的提述次序对其可提取性也有明显的影响,说明提述次序对句子成分的可提取性的影响,不只限于句子参与者本身。  相似文献   
4.
语义联系类型和强度对预期推理生成的制约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崔耀  陈永明 《心理学报》1998,31(1):14-20
首先采用开放式问卷实验方法,由被试生成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以及组成这些事件的各种活动和活动的参加者。然后,对这些事件熟悉性、对活动的典型性和可区分性三个维度进行主观评价,形成事件以及每个事件活动序列,并据此编制实验材料。实验主要考察活动的典型性和可区分性对于熟悉性高的事件的预期推理的影响,以及不同工作记忆能力的被试进行事件预期推理时的加工模式。实验结果表明:(1)高工艺记忆能力的被试对事件的预期量小于  相似文献   
5.
阅读理解中的预期推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崔耀  陈永明 《心理学报》1996,29(3):238-244
从工作记忆能力的个体差异的角度,探讨阅读描述日常生活事件的段落时预期推理过程的资源分配特点,及其与阅读焦点转移的关系。结果表明,(1)预期推理可以维持较长时间。(2)工作记忆能力强的被试进行预期推理的范围较广;而工作记忆能力较弱的被试推理范围较小。(3)工作记忆能力较弱者对每一个项目的激活量较大。(4)对于非常熟悉的事件,预期推理不受焦点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汉语语义记忆提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汉语语义记忆的提取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1是自由联想实验,从十三个句子中选出二十三个词作为刺激词。结果表明,以两词间所保持的常识关系来定义的语义距离,对预测自由联想的作业是有效的。实验2采用反应时技术,对真假命题判断及信息提取的时间进行了考查。实验结果与A.M.Collins等人的结果一致,说明了存储于网络不同水平上的句子其提取时间不同这一事实。结果还表明,在信息提取阶段上,汉字字形的作用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差不多从六十年代末开始,关于语义记忆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成为一个很活跃的研究领域。语义记忆不单是记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工智能中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关于语义记忆的几个模型(或者说语义记忆的几个理论)。这些模型力图阐明,以自然语言形式接收的信息,在人的头脑中是如何表征和如何进行加工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个理解古汉语的计算机系统——SUACH。实验材料是两个古汉语的小故事。该系统对课文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并把它译成现代汉语。系统也能回答某些词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句法功能和意义。 汉语与西方语言不同。前者没有词形变化。人们不能根据词的形态来判定一个名词的格或一个动词的时态。汉语语法也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点。文中提出和讨论了一些计算机理解古汉语的临时规则。  相似文献   
9.
工作记忆和语言理解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0引言为了研究短时记忆系统的特性,Baddeley等[1]于1974年提出了工作记忆的概念,用以描述暂时性的信息加工和存储。这种形式的信息加工和存储方式.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如推理,语言理解,学习,心算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作记忆概念提出后.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其中的许多研究是以人的言语活动与工作记忆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大多数成年人都能够快速、准确地生成和理解其母语。在从事日常活动时.无需额外的资源消耗,人们就可以进行言语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每个人都能够形成记载了母语词汇音、形、义的心理…  相似文献   
10.
陈永明 《心理学报》1994,27(1):85-88
该文主要介绍中国心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及第一次常务理事会的情况,包括:(1)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2)常务理事会的选举;(3)有关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的调整和增设;(4)讨论及制定第六届理事会的工作方针和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