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物"三义 --《庄子·齐物论》主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前人对<齐物论>作齐"物论"、与"齐物"论两种理解的基础上,作者提出齐物我的另一重含义.合起来构成齐"物论"、齐万物与齐物我三义齐物论是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一种哲学批判,其重点不在是非的标准,而是对争是非本身的正当性的质疑.齐万物则要求人的世界观的转变,放弃任何自我中心的态度,看待万有的自然性与自足性,把是非转化成有无问题,具有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过度的意味.齐物我是前二者的深入,它所涉及的心物关系不是认识论而是生存论问题,本体论上化有为无,就是表现在生存论上的丧我与无为,它是导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信念基础.齐物三义是庄子哲学的基本纲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思想史上,杨朱不是一个大人物。他的来历、生平、著述甚至年代都没有确切的信息。但是,这个不清晰甚至显得孤单的身影,却不时出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传世文本中。这一事实使通过文献考据去探讨思想史真相的手法受到限制,同时对它相关思想意义的把握也容易流于表面化。本文据“经典世界”的观点,把杨朱看成一个从不同学派的视角中交叉呈现的思想形象。这个形象是跨文本、跨时代的,它虽有某种核心性格,但却变现不同的面相。由于其出场通常是被用来陪衬其它的思想主张,因此在历史舞台上总是扮演思想的配角。杨朱思想特征的特殊性,他在经典世界的思想光谱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孔子重史的思想性格,对传统史学的形成,或者说中国史学的儒家化,关系深远。《春秋》与《论语》是理解这种关系的基本文献。撇开《左传》不论,《春秋》经的编年体裁,及寓褒贬于其中的修辞方式,构成史学的基本坯胎。而《论语》对三代事迹与礼制的评点,则赋予历史以灵魂,直接塑造了《史》《汉》的精神基调。然而,理解传统史学的成就与特质,不能停留在具体经验层面的论述上,还要揭示它背后的形上学观念。其中,时与名是两个重要的观念。时与时序、世代相联结,奠定了有统绪的知识模式;而名则让观念从经验中超越出来,形成一种既存在历史之中,又超越历史之上的价值体系。时使历史成为知识,名则赋与历史以道德。具体的历史评判或会调节,但历史的大事业不会动摇。  相似文献   
4.
解惑     
该文从孔子“不惑”的提法入手,尝试把“惑”作为普遍的人类精神现象进行探讨。在区分惑与无知,惑与怀疑的不同意识特征之后,作者对惑的多样性作分类描述。在此基础上,把孔子与庄子当作有助于解惑的两类不同的经典思想资源加以评介,并以王国维为例,讨论其惑所包含的心理与时代因素。文章最后以对“解”的理解结束全文。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怀旧还是怀古,我们都不陌生。即使一个人对之没有深刻的体会,也可能从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领略过相关的情怀。不过,人们熟悉的现象,只能说明它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我们真正理解它。依哲学的观点,只有通过深入的反思,才能揭示这些意识活动的深层意义。本文的努力,是把怀旧与怀古当作一种心理-文化的关联现象来理解。依次论述  相似文献   
6.
陈少明 《现代哲学》2022,(3):132-138
<正>在《“做中国哲学”再思考》(《哲学动态》2019年第9期)一文中,我尝试对论题的由来及我本人的思考,作一个初步的概述。感谢这个工作坊,在得到朋友们的鼓励之余,让我有缘直接面对更具体的问题。虽然这些提问不完全是针对我本人,而且很多重要问题,朋友们也没有期待我能够解决。但是,这给我进一步反思问题的机会,我们可以把它视作讨论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关于羞耻的现象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无耻”作为严厉的道德谴责用语,很可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在我们的书面及日常用语中,就有大量与耻字有关的词汇,如可耻、不耻、有耻、知耻、雪耻、羞耻、耻辱、耻笑,等等。如果联系到与耻字几乎同义的羞与辱等用词的广泛使用程度,就知羞耻观(或耻辱观)在我们的道德观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①有些社会学家把传统中国称作“耻感社会”(shame society)。但与仁、义、礼、智、信等德性范畴相比,耻并没有得到现代哲学家们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它不仅触及人类身-心互动的情感经验,也牵涉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与其他德目同样丰富复杂。一、道德…  相似文献   
8.
哲学史研究中的哲学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史研究中的哲学意识陈少明(中山大学哲学系510275)今日哲学事业萎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我们的哲学研究本身日渐丧失其应有的思想魅力。哲学研究包括哲学史研究与哲学创作两大类,两者之间的关系,大概类似鸡与蛋之间的问题。站在职业的立场上,我觉...  相似文献   
9.
尽管老子出身史官,尽管庄子讲的历史故事洋洋大观,从三代圣贤,春秋君臣,孔门师弟,以及各种或著诸史乘或不见经传的隐者、凡人甚至暴君、小人,远超过先秦其它家派的论述,但道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很少为人称道。不像儒家,不但《春秋》著作权往往归属圣人,司马迁更把自己的史公事业同继承孔子的精神传统联系起来,而对道家同史学的联系,则甚少置喙。④然而,在哲学领域,儒道争雄,几乎旗鼓相当。章太炎就在史学上推崇儒家,强调“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②而在哲学上则心仪道家,甚至“以为仲尼之功,贤于尧、舜,其玄远终不敢望老、庄”,⑧所以有自誉为一字千金的《齐物论释》之作。  相似文献   
10.
尽管从儒家卫道的立场来看,庄子只是一异端,但庄学在思想史上自有其风光之处。宋人叶适说:“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而候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在引用《水心文集》的这一说法时也说:“庄子的思想,从其影响于中国士大夫的历史看来,实在不是‘异端’,而是‘正统’,上自秦、汉、魏、晋的黄、老与玄学,中至宋、元、明的理学,下至近代的唯心主义都有其血液贯注着。”①然这两种说法仍有区别,叶适点出《庄》书的奇诡,着眼于它的个性;侯氏则是想揭发它的弊病,所展示的是传统的共性。后者同时也意味着,整个传统思想学术,不论正统还是异端,在现代价值体系中,其位置可能都会经历一个颠倒的过程。对庄子的这种排拒,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