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慈悲冥想是一类旨在培养对自己和他人无条件的善意与同情的冥想练习方法, 主要包括慈心禅和怜悯禅修。诸多研究表明, 慈悲冥想可以促进练习者的利他行为。就影响机制而言, 慈悲冥想可能是通过增强对他人不幸的共情反应, 促进情绪的有效调控和提高亲社会动机来影响练习者的利他行为。未来的研究需选择更具生态效度的利他行为测量方法, 深入挖掘慈悲冥想影响利他行为的动态神经加工过程, 并尝试将慈悲冥想应用于临床群体。  相似文献   
2.
自悯是指个体在面对失败、不足或遭受苦难时, 自己向自己表达同情或怜悯的能力。自悯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作用机制来看, 自悯不仅可以通过减少个体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 促进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来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 还可能通过调节个体压力反应的生理指标来维持自身内稳态, 促进适应。自悯相关干预技术主要包括正念自悯训练、怜悯聚焦疗法等。未来研究应继续探讨自悯的作用机制, 采用多样化的自悯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 通过更为严谨的研究设计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自悯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社会退缩行为指儿童在社会情境中抑制自己参与同伴互动并表现出独处的行为。社会退缩阻碍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影响其人格和认知的健康发展,因而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进行及时干预显得十分重要。研究对认知行为疗法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干预中的进展进行了整合,包括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学校情境下的认知行为治疗及网络认知行为治疗。未来研究应设计针对社会退缩行为不同亚类型的干预方案,以及在干预中重视情绪调节的训练和教师的介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