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周易》的研究,当代学者已从人文、象数、哲学乃至科学等角度进行解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事实上,作为"天人之学"的《周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其对生命的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定乃至"与天与一"的宇宙观皆凸显了深层的生态关怀。无疑,在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回归经典寻求智慧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现代佛学是从古印度传入华夏后,经与儒家、道家近千年摩荡而终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有机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诸种原因,近百年来,佛学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隐而不显。当下人类面临诸多全球性问题,重返经典无疑给人类有益警示,尤其在解决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文化沟通乃至提携科学研究等方面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婴孩乃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婴孩在道教中的含义丰富且深刻,概略言之,有无名、无欲、无为、守一、自然等意蕴.事实上,道教关乎长生久视的修行很大程度上是以重返“婴孩”之质来考量的,如:追求婴孩“精”之充足,追求婴孩“气”之冲虚,追求婴孩“神”之自然,等等.“婴孩”之简单寡欲、率真与自然等品性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刚经》乃佛学大乘之经典,其言小旨大,内蕴丰厚。如《金刚经》在语言背后所展示出佛之平实、自然的生活境界;《金刚经》透射出"当下见性"、直至人心的"空慧"之智;《金刚经》"空"慧所蕴藏着圆融无碍、闪烁辩证光辉的"中道"思想乃至其以"心灵教育"普度苍生的大乘境界,仍旧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新儒家中,方东美先生的《周易》研究可谓独具特色!他既从狭义的角度对诸如《周易》性质的定位与传承、《周易》符号系统的推演、卦爻辞如何赋义等问题进行探索性的解读;又从广义的角度,尤其在生命本体论、价值的生成与实现等问题上进行创造性的建构。事实上,通过对《周易》的系统研究,方东美亦因此构建起其富有特色的有机生命本体论。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智慧是无形甚至神秘的,然而它又确实存在。智慧存在于哪里?从某种意义上说,智慧存在于"发生"之中,或者说"发生"是智慧的一个显著特征。之所以说"发生"是智慧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因为"发生"是检验智慧与否的试金石。平时,人们习惯于把知识、聪明(脑子反应快)与智慧等同起来。事实  相似文献   
7.
虚静探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静乃道家(道教)惯用语,亦是凸显道家(教)修养之深的境界语。对于虚静,世人多以一词对待之,即以混沌、综合之眼光对待之——虚静乃虚无之境界。自然,若以大文化、大国学之视角看待之,取  相似文献   
8.
对于古代教育的研究,人们多以孔子、苏格拉底乃至后世教育家为研究对象,而对佛陀的教育特色则有所忽视。事实上,佛陀所开创的教育模式有其鲜明的特征,其精进不止的终生教育宗旨、一视同仁的平等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且又苦口婆心的教育态度、充满艺术特色的全方位的教育手段乃至严密、科学的教育体系皆有其恒久之价值。  相似文献   
9.
"道"乃老子思想之核心,亦为老子幸千学之最高范畴,然老子"道"之指称却义充满模糊性、多义性,此亦是"道可道,非常道"之要因.无疑,道之"多义性指称"为后人创造性"解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用‘和合'二字来概括",窃以为,老子之"道"亦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自然,此"念"固然与笔者"和合"的主观解读意向有关,但终其要旨仍归于老子之"道"本身确实蕴涵、孕育着和谐之思.  相似文献   
10.
任何经典文本的解读实质上皆基于个体诠释的再创造,一部蔚然大观的易学史亦即一部易学诠释史。本文从易学史的演变入手,以诠释学的角度去剖析易学在不同时代解读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并用转意、演绎、得意、生意及复意做一粗线条的概括和梳理,以期对易学发展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