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1.
试论先秦儒家中庸范畴的哲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首先将“中”庸”并用,作为“至德”的伦理范畴,体现为坚守中正的原则,不断调和与“礼”相异的矛盾,达到“和”。《中庸》在此基础上,要求“尽合乎中”,强调“固执”,忽视变通。孟子以“权”“义”为中心范畴,强调坚持圣人之道——“义”,但要有“权”——灵活性与合理性,却忽视了差异性,难以体现诸矛盾的和谐和平衡。《荀子》以“礼义”为中心范畴,基于“性恶”强调“分”“别”,追求“兼”“一”。他强调“以分求一”、“从别到兼”,礼义统摄下的差异性的“各得其宜”,从而达到“万举不过”。《易传》的中庸观是在《荀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他的基本内容是:一、贯穿于“穷变通久”的“位”;二、调和于“分阴分阳”的“中”;三、警惕于“否极泰来”的“时”。由孔子、《中庸》而孟子而《荀子》而《易传》,结束了先秦儒家中庸观哲理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和谐,这一东方文明的精髓,以其特有的魅力,正引起世界哲坛的重视。对这一传统思想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儒家中庸观的和谐理论作一动态考察,以解答“和谐”作为古老的文明能否获得新生,作为民族性的智慧能否为全人类服务这一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庸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传统中庸观,历来评价不一,解释各异。概括起来,争论主要是围绕下述问题展开的。一关于中庸思想的内涵蔡尚思、范寿康、郑其龙、吴培元认为,中庸的本义就是“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即取于中正之道而不偏颇。陈俊民、申辰、徐克谦提出中庸含有准则的意义,“中”指的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