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传统的对“感物言志说”的诠释只满足于揭示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满足于描述现象,而忘记了追问“为什么”。为什么在“感物”之后必“言志”,为什么又在“言志”时必然要诉诸歌与诗?揭示“感物言志说”中所包含的“物→心→诗”的这一活生生的过程的同时,对“感物言志说”进行一番全新的诠释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墨子的非乐主张,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论证的基础上的。相比之下,儒者对墨子的批评,倒像是一种立场批评,而不是逻辑反驳。现代学人评价墨子的非乐,也大都用一种立场批评的方法,而不对其论证进行逻辑分析。其实,墨子的推理,是严密而有效的。而且,对于这种建立在严密逻辑论证基础上的主张,不管听起来如何奇怪,也应从逻辑的角度去破解,而不应当只是进行立场上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邓军海 《美与时代》2006,(11):20-24
克莱夫·贝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艺术和审美具有一种宗教热情。要理解克莱夫·贝尔,必须理解他的宗教情怀。国内学者大多都忽略了这一点,所以,“有意味的形式”虽然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词汇,但对我们仍然是陌生的。  相似文献   
4.
《艺概》风格论的阴阳辩证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军海 《周易研究》2004,1(3):73-80
对于<艺概>一书中的辩证精神,学术界一般习惯于用我们所掌握的辩证法去分析,而未注意中国自<易经>而来的辩证精神的特质.本文从成中英教授对中西辩证精神之差异的分析入手,以<艺概>中的风格论为主,对其中的"阴阳辩证法"作了一番讨究,意在指出:<艺概>中的辩证精神是自<易经>而来的"阴阳辩证法"的精神,而非西方自柏拉图始,完备于马克思的"冲突辩证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