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采用投资博弈,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关系认知(亲疏关系、阶层关系)和特质认知(以善意为例)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结果发现,亲疏关系认知、阶层关系认知和善意认知都会影响中国人的人际信任。关系越近、阶层越高、越善意,信任水平越高。随着亲疏关系下降或善意降低,阶层关系对信任水平的作用之间的差异逐步减弱。亲疏关系认知和阶层关系认知存在交互作用,亲疏、阶层和善意也具有交互作用。人们对上位阶层的信任大于平位大于下位,但是当信任对象存在低善意特质或陌生人身份时,人们对上位阶层的信任会下降至和平位没有差异;当低善意特质和陌生人身份同时存在时,人们对上位、平位和下位的信任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社会支配倾向指个体对基于群体产生的等级制度及社会存在不平等现象的偏好程度。高社会支配倾向者认为高能力者应比低能力者获得更多的社会权利与社会资源;低社会支配倾向者认为社会应该按需分配,不存在等级差异。社会支配倾向会对社会阶层、偏见、政治态度、公平等现象的作用产生影响,是这些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今后需要立足于社会支配倾向的本质与社会应用开展整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谈晨皓  王沛  崔诣晨 《心理学报》2017,(9):1206-1218
通过构造虚拟的捐献情境及贸易情境,结合博弈任务,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名利博弈对象的能力和社会距离对名利博弈中博弈者的博弈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捐献情境下,被试在高能力的名利博弈对象面前比在低能力的名利博弈对象面前更倾向于做出接近自己半数报酬的捐献行为,牺牲利益以获取好名声。在贸易情境下存在名利博弈对象的能力与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被试仅在面对低能力的名利博弈对象时会考虑社会距离因素,在社会距离近的名利博弈对象面前比在社会距离远的名利博弈对象面前提出更低的售价,牺牲自己的利益以获得好名声。研究结果初步证实名利博弈对象能力与社会距离对名利博弈具有重要影响以及个体在名利博弈中具有策略性。  相似文献   
4.
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启动范式的变式探讨了中国人三重自我建构的加工特点。结果发现,具体哪种自我建构占据加工优势取决于具体的加工阶段:早期加工阶段集体自我占加工优势;晚期加工阶段个体自我占加工优势;而在N2成分上,三种自我建构加工优势相当。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情境性假设,拓展了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研究,为该领域的理论争论提供了新的认知神经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崔诣晨  王沛  谈晨皓 《心理学报》2016,48(12):1538-1550
从表征状态与他人知觉信息加工方式两个角度探讨了内隐人格理论对他人印象加工策略的影响。首先采用自编的童话情境测验对120名被试的内隐人格理论进行维度分析, 甄选出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的被试(实体论42人、渐变论48人)。随后使用错觉关联效应的实验范式, 要求两类被试(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及其指向性情境)对他人行为信息进行判断, 记录自由回忆和频率估计的差异值。结果发现: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在知觉他人时采用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实体论者通常采用启发式加工, 渐变论者通常采用分析式加工。实体论者在进行启发式加工时, 通过对他人行为信息的即时性判断形成他人印象; 渐变论者在进行分析式加工时, 对他人行为信息进行记忆性判断, 最终依赖情境信息形成他人印象。  相似文献   
6.
名利博弈是在名与利不可兼得的情境下对名利进行取舍的决策。在名利博弈中, 人们往往表现出舍利取义的行为倾向。竞争性利他理论主张舍利取义是一种吸引他人对自己“投资”的获利策略。名利博弈的博弈对象具有的身份信息会对博弈者舍利取义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身份中所蕴涵的以能力为代表的客观回应潜力限定了获取名声可带来利益的上限, 以社会距离为代表的主观回应潜力反映着个体主观认为他人向自己提供利益的可能。两者共同影响着名利博弈中舍利取义的产生, 成为名利博弈倾向的核心影响因素。未来研究应从博弈对象的主、客观回应潜力出发, 关注详细身份、具体身份、模糊身份等三个层面, 进一步验证名利博弈影响因素的普遍性, 为名利博弈内部机制的建构与验证提供更为坚实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7.
个体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状态,以适应性地促进对当前知觉信息的灵活编码,这一过程即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采用词语判断任务与侧抑制任务的变式将他人信息(类别信息vs.个体信息)分成高、低知觉负载两种水平,考察了冲突视阈下认知控制策略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调控作用及知觉负载的效应。结果发现:(1)知觉负载影响他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策略。(2)当类别信息与个体信息存在知觉冲突且个体的知觉负载较高时,受到反应性控制的作用,他人印象形成易出现冲突适应偏向; 当个体的知觉负载较低时,他人印象形成易受主动性控制的作用,从而产生冲突抑制偏向。这些结果表明,当个体形成他人印象时,其认知控制策略因受知觉负载影响而呈现分阶段加工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