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0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将报告对独生子女研究文献所做的一些原分折(meta-analyses)结果,并用这些结果评价独生子女的状况,以指导该领域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新玲 《心理学报》1987,20(4):33-42
本实验旨在从价值系统与道德判断及其相互关系上探讨八十年代我国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特点及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价值系统主要受社会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四个年级间的价值系统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随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初中二年级是道德判断发展的关键期。不同道德发展阶段的被试所重视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是被试进行道德判断的基础、依据或标准。  相似文献   
3.
测量情绪与实际智力的测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弥补IQ测验的局限性,美国心理学家,已开始编制新测验,以测量导致成功的种种情绪因素与心理态度。虽然智商测验仍是预测学业成绩的优秀测验,但它们却测不出谁会赚大钱,谁会赢得声望,谁会享有令人满意的社交生活或关系。新的测验旨在评价与这些成就有关的实际智力. 旧理论注重于学业技能,如言语或数学敏捷,新理论却描述各种实际才能,如获得决定职业成功的不成文规则的能力,促进创造力的心理习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4.
王新玲   《心理科学进展》1990,8(2):34-39
一个道德行为的产生必定伴随四种主要心理过程或心理成份:(1)解释情境,看看有哪些可能的行动过程及其对人们的可能影响;(2)作出关于哪种行动过程合乎道德的判断;(3)将道德价值观置于其它个人价值观之上,并作出按道德原则行动的决定;(4)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实施道德行为.这些成份是按其逻辑顺序提出的,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且每个成份中都包含着认知——情感联系.一些研究实例可以说明各成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归因理论的发展,关于归因过程的研究已深入到许多社会问题中,一个专门用于教育问题的模型是韦纳(Bernard Weiner,1971,1974)的成就行为的归因模型.本文将介绍韦纳的模型及其在课堂中的应用,探讨学生归因前提,并且着重于教师对学生成败因果关系知觉的影响.最后,本文将讨论几点教育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