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意象体现”是由罗伯特·伯尼克依据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创立的一种“梦的工作”方法,主张在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阈限状态中采用积极想象的方式对梦中意象进行再体验,通过对不同身体感受的觉知使无意识内容意识化来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意象体现理论主张,梦具有真实性,应当以主客体一致性的隐喻视角来看待梦,并且对梦的工作具有治疗的意义;对梦的工作应当遵循非解析工作与体验科学、阈限状态、共验交流、心理自居与发生转换四个关键原则。其具体技术过程包括工作状态的准备、进入阈限状态、对梦进行持续性体验、心理自居与发生转换、感觉融合与离开梦境五步。其方法沿革于催眠术、自由联想与积极想象。作为分析心理学中有关梦的一套前沿的思想理论以及临床心理治疗中一种创新性的梦的工作方式,意象体现具有广阔的学术研究及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共情是个体设身处地地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的心理现象,是道德与利他行为的动机源泉。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蕴含着具有深远理论意义和生动实践意义的共情观。本文将共情的情绪与认知两种成分作为视角,对儒家经典文本中的共情观进行梳理、分析与比较,发现儒家文化中的"恻隐之心"、"一体之仁"、"忠恕之道"、"絜矩之道"等思想观点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物待人道德伦理观的同时,在社会交往、理解他人等方面与共情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以及心理学原理。基于此发现,未来在继续探究儒家核心观念"仁"等文本与共情的联系与区别的同时,还可以针对儒式文化中的共情观,进一步尝试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正念、个人成长主动性(PGI)与智慧推理之间的关系,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与智慧推理量表对242名18-27岁成年早期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正念对智慧推理的影响,并检验个人成长主动性的中介效应模型。结果发现:(1)正念对智慧推理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个人成长主动性在正念对智慧推理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向死存在对智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种观点及相关证据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提供了解释机制:(1)向死存在助推智慧,使人谦卑、超越、利他、公平和宽容等,其主要解释机制是创伤后成长理论;(2)向死存在阻碍智慧,引起心理不健康、自我服务偏见、内群体偏见、贪婪、物质主义等,其主要解释机制是恐惧管理理论;(3)向死存在是否助推智慧受到如自尊、权力感、自我构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调节。文末评价了过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即概念界定问题、向死存在的心理阶段性问题和文化世界观的内涵问题,并提出了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