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王志清 《学海》2002,(4):172-176
盛唐山水诗派和山水诗的高潮 ,与盛唐诗人的自然生态观有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盛唐山水文化群落的生成 ,最重要的是取决于诗人自身对自然的认识。什么样的认识决定了诗人与自然结为什么样的关系 ,而什么样的关系则形成诗人在山水自然中处以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以山水为性情 ,而又以性情为山水 ,没有哪一个朝代和时期的人在处理与山水的关系上有盛唐人那么和谐。  相似文献   
2.
王志清 《心理学报》1963,8(1):50-56
問題 在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研究中,往往是以感知的效果作为指标的,然而这不能从本貭上說明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因为感知觉发展的問題是与感知活动本身結构的变化和发展有关,是由主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 我們认为,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列昂节夫成功地分析了这一操作活动,并提出了所謂“比拟”假說:感受器官以自己的运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哲学美学与艺术美学的角度分析阐述了王维审美思维的客观唯心主义特征 ,认为王维十分看重审美主体“天机清妙”的自身素质 ,但并不忽略美在山水本身的物的自然属性 ,尤其珍视客体的“机缘”触发。王维的山水诗是凭借主观思维把来自客观的映象作重新组合而形成“人造的幻影”的艺术范型 ;王维以宗教的体验方式为诗的体验方式 ,而又实现了宗教体验向审美体验的转化 ,并由此形成其过人的意会妙悟的灵性 ,借自然景色展示境界的形上超越 ,其诗神行无迹而恍惚有象 ,富有亦真亦幻、朦胧玄妙的艺术情趣和美感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志清 《心理学报》1965,10(3):77-82
問題 謝切諾夫曾提出,感受器官的运动在感知觉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他把知觉过程看作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积极过程。巴甫洛夫的反射学說,特别是关于探究反射的理論对这一問題作了进一步的科学闡明。有人以“比拟”假說論述过感性反映的机制,孰为感受器官以自己的运动重复被感知客体的特性,在对客体的这一重复、比拟  相似文献   
5.
只是在不久前程序教学才引起了英国教育界的注意。用布萊敦工学院计算技术和控制论部门领导人R.Goodman的话来说,在英国两年以前(指1961年前——译者)还几乎沒有人听说过它。近来,出现了許多文章,阐述美国的经验,指明程序化中的英国道路,并且叙述初步的试验和尝试,谈论出版程序教材和制造教学机器的计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