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本文对文轨在因明学方面的研究做了梳理,指出文轨在《因明入正理论疏》方面的贡献有:一、深刻地揭示了因明的功用与性质。二、理清了新、古两种因三相的同异。三、揭示了同法“正取因同、兼取宗同”的逻辑观点。四、正确阐发了量智与量果的统一关系。文中还对《文轨疏》的在朝鲜和日本流传的情况做了考述,最后对《文轨疏》做了复原工作。  相似文献   
2.
沈剑英 《法音》2007,(5):43-43
因明是一门古老而艰深的学问,它是佛家吸取“外道”的论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逻辑系统,尤其是印度中古逻辑之父陈那所缔造的新因明,更是后来居上,独领风骚。唐三藏法师玄奘取经东归,传译了新因明,开汉传因明之滥觞。其时奘门弟子研习因明蔚为风气,诸大德更竞造文疏,盛于一时。然而好景不长,因明即随着慈恩宗的衰落而式微,犹如“山僧独在山  相似文献   
3.
因明(hatuvidy口)是发源于印度的论辩逻辑。它当然也可以用来“自悟”,此时立论者所形成的推论纯粹是一种内心的思维活动,因此称作为自比量(svarthanmdna);然而因明主要的功能在于“悟他”,即是在论辩中进行论证和反破,这种旨在悟他的比量,称作为他比量(pardrthanuman二)。因明作为主要作用于论辩的逻辑对语用问题甚为关注,因此它对论辩的语用规则有具体的阐说,还建构了一个语言交际的四元语用模型,并揭发了一系列语用谬误。一、论辩的语用规则论辩的语用规则主要表现在简别(mdtrat画)上,简为分别、选择之意,别即差别,…  相似文献   
4.
正佛教逻辑源自古印度,但传入中国后,中国成了它的第二故乡,因为中国是大乘瑜伽行宗和陈那新因明的主要传承国,唯识学派和新因明的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地诠释和研究。新罗国(古朝鲜)和日本古代都曾派遣学问僧来华师从唐玄奘及奘门大德,并将唯识论和因明论传回新罗和日本,陈那的新因明由此在新罗和日本得到传承。一、古朝鲜的法相宗与因明传承因明最早是由中国传入朝鲜的。如圆测(613-696,圆测文雅)、神昉(诏命入驻玄奘译场的十二位证义大德之一)、知仁(智仁)、玄范、胜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写唐三藏上“西天”,经过九九八十一磨难而终于取得了真经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但唐三藏还是位逻辑学家,这就很少为人所知了。从历史来看,逻辑学有三大源流:印度的因明、中国的墨辩和希腊的逻辑。唐三奘研究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正是与佛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印度古典逻辑——因明学。一、从“西天”取来因明之学  相似文献   
6.
因明是印度的古典逻辑,它主要研究推理的法式和规则,以及推理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谬误。 因明学萌芽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天竺),略早于我国的墨辩(公元前五世纪)和希腊的逻辑(公元前四世纪)。从因明学的发展来看,可分古、新两大阶段。公元五(或六)世纪陈那以前的因明学属古因明系统,陈那以后的因明学属新因明系统。  相似文献   
7.
逻辑信箱     
编辑同志: 近日教课,曾及《中学文言文助读》之若干短文,发现魏源的一篇短文(编者给题为《得之不难,失之必易》,见该书123页)在论述中前后未能保持同一,似有转换论题之嫌。今特录呈,请你们研究答复。①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甚者飞必决。②故不如意之事,如意之所伏也;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也。【③众所福,君子不福,不福其祸中之福也,众所利,君子不利,不利其害中之利也。】④消与长聚  相似文献   
8.
我曾与几位中学语文教师讨论过是否应当学点逻辑的问题。有些同志说,不懂语法、修辞是当不了语文教师的,但不懂逻辑似无大碍。我于是举了个极为一般的例子请大家分析:“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只要刻苦学习,就能取得优良的成绩。’这句话是否正确?”有几位同志考虑了一下后竟说; “这句话似乎没什么问题。”另一位姓赵的老师从直觉上感到这个句子有问题,便说:“我们有些学生学习倒是挺刻苦的,但只知死记硬背,不注重学习方法,成绩总是难以上去;可见单是‘刻苦学习’不够,  相似文献   
9.
论因明之喻     
一、喻的涵义、组成和作用 先从喻的涵义说起。喻,梵语“达利瑟致案多”(Drstānta),本义是“见边”,意思就是以喻这个所见之边,去推断宗这个未见之边。故无著(Asanga,约公元四世纪)《阿毗达摩集论》卷七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