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是"与"应当"的两分:不能从一个"是"陈述推出一个"应当"陈述。这个两分成为持久的伦理学话题。当代的马克·纳尔逊和约翰·瑟尔为解决这个两分提出了各自的形式主义尝试;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尝试则更具实质性。但这些尝试都是不成功的。而朱熹对人性的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有可能成功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连续刊发了云杉同志的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以下简称云杉文)。为了回应此文并推动哲学、伦理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问题的思考,2011年5月7-8日,由中国伦理学会、天津  相似文献   
3.
意志软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问题。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最早确立了讨论意志软弱问题的框架。鉴于意志软弱问题在行为理论、自主性和道德责任研究中的地位,它经常被用以检验某些自主性观点的解释力。法兰克福的自主性理论作为一个有影响的自主性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意志软弱的发生及意志软弱行为的道德责任,因此不但证明了自身的合理性,而且推进了对于意志软弱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段素革 《哲学动态》2023,(8):118-125
<正>何怀宏是我国著名伦理学者,现为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首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及人生哲学、社会与文明历史等领域的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道德·上帝与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伦理学是什么》《生生大德》《新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文明的两端》等;另有哲学随笔及文集《若有所思》《心怀生命:和孩子共读的生命启蒙书》《比天空更广阔的》《中国的忧伤》《独立知识分子》《念兹在兹》《活下去,但是要记住》《人类还有未来吗》《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等;  相似文献   
5.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既同意休谟主义的观点,认为信念和欲望都是为解释一个人的行动所必需的,同时又不同意休谟主义,认为信念和欲望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心灵状态,相反它们构成了一个称作"信欲"的单一心灵状态。迈克尔·斯洛特是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的代表,其信欲概念对道德动机问题的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亦有其局限性;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及"知行合一"思想为克服斯洛特观点的局限性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