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栾贻信 《管子学刊》2006,(1):100-104
本文主要从我们提出的审美双重主体,即以情感为特质的表现主体和以理性为特质的内观主体互动共生的理论视角,论述了我国古代以“吟咏情性”和“以意为主”的诗学所具有的既相互区别又内在贯通的美学特性及其所具有的本体论思想;特别通过对“以意为主”的诗的三层意蕴的分析,进一步透视出我国古代诗学本体论思想独具一格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研究儒道两家汉语言学思想的诗性特征及其对汉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不论道家还是儒家都强调汉语言以"象"为传意中介,"呈象"、"构象"是汉语言话语表达的核心机制,这充分显现了汉语的诗性特征。而汉字的象形又大都根植于自然的物象,就是这种人与自然的诗性关联既强化了"象"的隐喻述谓功能,同时也深化了汉语言的意蕴,使汉语言不仅仅是思想传达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艺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