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杨震 《美与时代》2024,(2):55-57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人们对于工作、生活所需的空间环境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是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公共使用空间,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其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成为人们在新时代追求幸福生活和高质量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吸收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文化载体,更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幸福指数的关键点。为了改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效果,加大对城市文化的建设,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结合,希望能够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将传统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居民提高文化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正念监控与接受理论(monitor and acceptance theory, MAT),以460名专业运动员为被试,探究特质正念与专业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1)特质正念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负向预测抑郁-焦虑-压力,并分别通过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自我同情的单独中介及两者的链式中介发挥作用;(2)该模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以主观幸福感为结果变量时,男性组中介效应大于女性组;以抑郁-焦虑-压力为结果变量时,女性组中介效应大于男性组。研究结果可以为提升专业运动员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干预方向。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中"村委会自治"现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毅  杨震林  王亚柯 《学海》2002,(1):20-24
村民自治作为国家自上而下在农村推行的一项治理方式的变革 ,是村庄政治的新一轮制度变迁 ,其运行绩效离不开农村现实的社会环境 ,文本的设计必然遭遇新形势下复杂的利益格局。但是 ,正如笔者在个案中所发现的那样 ,遭遇的结果并非如初所愿 ,给农村政治带来憧憬。不仅如此 ,以民主为理想的村民自治在实践中被无情地置换为与人民公社时的大队运作模式区别甚微的“村委会自治” ,这使得多数学者惯用的以民主为视窗来透视村民自治的研究路径难以面对现实的困境。鉴于此 ,笔者借鉴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将村民自治在农村的推行视为一项制度变迁 ,选用经济利益为参数 ,来描述“村委会自治”现象的各种表征并剖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村民自治能得以真正落实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