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通过阐明主体退隐,列维纳斯逃离了存在论,并进而依据凸显他者确立起伦理学。可由于自身长期战乱经历的影响,其伦理学并未着眼于个人,而是通过引入第三方,将责任延伸至集体,进而指向政治。此种伦理政治源于犹太教思想中的弥赛亚信仰,被称作爱之智慧,表现为积极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2.
列维纳斯哲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意向性思想的转向,即逃离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宣扬主体同化他者的存在论。这种意向性由于"位"的重要作用表现出身体性,并最终依凭"面孔"而确立。但这承袭着犹太教神秘的思想却呈现出一种过度理想的虚无缥缈,当列维纳斯借助繁衍让之重新回归现实之后,又显明暴露出前者的徒劳无功:碍于共时性时间,这所谓的转向身体意向性仍处于存在论桎梏之中。  相似文献   
3.
尽管鲜被提及,可列维纳斯哲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意向性的转向,但这种转向直至其思想后期才依靠语言得以完成,且步履维艰:列维纳斯先是通过批判胡塞尔指出意向性的基础不是直观而是语言,再又阐明语言的这种基础定位实际上仍是将之与存在相等同,接着表示逃离存在的关键在于将以往偏执地认作是"所说"的语言澄清为"说"——因为由后者所引出的亲近正借助其历时性反对了认知占有,最终表明遭受意向性质疑的亲近本质上就是一种转向的意向性。亲近的这种转向意向性定性意义重大,因为它对现今学界列维纳斯究竟是否是现象学家的争论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