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我们所说的“印度教” (Hinduism)一词 ,并不是印度人本身对自己宗教信仰的称呼 ,而是近代西方人进入印度后对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一种称谓。现在 ,“Hinduism”这个词被各国学者所接受 ,用来特指南亚印度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以区别于佛教、伊斯兰教和耆那教等。“Hinduism”一词 ,起源于古波斯文“Hindu” ,它是由梵文“Sindhu”演化而来的。古代印度和波斯在地理上相距很近 ,两个民族很早就有交往。我们知道 ,古印度人称印度河为“Sindhu” ,但是波斯人在发音上习惯于把“S”读成“…  相似文献   
2.
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即一个民族所共有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情操、嗜好、激情、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与这个民族所长期依存的生存环境、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分不开的,换言之,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有的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下逐渐形成的。印度文明绵延五千余年,它所哺育出来的印度各民族具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自古以来印度就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度,因此,宗教信仰和文化在印度民族性格的形成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印度有10亿人口,其中印度教徒8.2亿(占总人口的82%),穆斯林1.1亿(占11%),基…  相似文献   
3.
读姚卫群著《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朱明忠青年学者姚卫群博士所著的《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300千字,大32开,364页,以下简称《般若》)一书,是一部有深度、有创见的学术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向学术界及对佛...  相似文献   
4.
从教徒的人数上来看,印度教可谓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据1991年大英百科年鉴统计,印度教徒有7亿多人,约占全世界总人口52.9亿的百分之十三以上,仅次于基督教徒(17亿多)和伊斯兰教徒(9亿多),但多于佛教徒(3亿多)。在尼泊尔,印度教被奉为国教,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信仰印度教。在印度,印度教属第一大宗教,其信徒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根据1981年印度政府人口普查的结果,印度教徒为5.5亿,约占印度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现今的印度教徒早已超过7亿大关。广大的印度教徒遍布于印度的各个地区,有的邦百分九十以上的居民崇信此教。印度教徒最多的邦为北方邦,高达9千2百万人;  相似文献   
5.
“达摩”是梵文dharma的音义,在中国古代佛教典籍中,按照其意义一般则译之为“法”。这个词出自于词根“dhri”,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原初意思是“支持”、“支撑、”、“维持”、“事物固有的秩序”等。以后这个词不断发展,其意义也逐渐扩大。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时代,这个词出现在阿育王碑上,它的意思则完全与道德伦理观念联系起来。当时,阿育王还任命了一批主管和监督社会道德的官员。他们的官衔称为‘达摩——摩诃摩德罗’(Dharma-mahamadra),可译成‘道德部长’,但后来其意义转为‘施舍及宗教事务高级官员’。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奥罗宾多(Aurobindo)的整体瑜伽论(Integralyoga)为题,探讨了印度古代瑜伽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论述了传统宗教瑜伽学说与现代瑜伽学说的差异。以及印度教传统瑜伽学说在今天的发展趋势等。  相似文献   
7.
印度教向欧美的传播,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1896年著名的印度哲学家辨喜访问美国时,曾在美国讲授印度教哲学,并在纽约市创建了第一个“吠檀多学会”,以弘扬印度教的信仰和人生哲理。此后,在美国和欧洲陆续建立起一些宣传和研究印度教文化的组织,如罗摩克里希那教会的分会、奥罗宾多学会等等。到了20  相似文献   
8.
奥罗宾多·高士(Aurobindo Ghose,1872—1950)是印度现代最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除哲学思想外,他的历史观和社会进化理论在印度现代思想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奥罗宾多一生著有百余种著作,其中《人类循环论》(The Human Cycle)和《人类统一的理想》(The Ideal of Human Unity)是其历史观的精华,亦是研究其社会进化论的主要依据。这两部书最初发表于1915—1918年奥罗宾多所主编的《雅利安》杂志上。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国际上,帝国主义战争四起,各国相互残杀,人民惨遭荼毒;在印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