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学派是宋明理学中最主要和最有影响的派别之一。伴随着建国六十年来的风风雨雨,陆王心学研究走过了一条坎坷而又曲折的道路。对此时段的研究历程和代表性成果进行展示和回顾,有助于陆王心学研究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碧方  李宝达 《哲学分析》2023,(6):28-36+190
“可能”是金岳霖形而上学建构中的核心概念,他在《论道》中认为凡是逻辑上不矛盾的就是可能的。金岳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则转而从具体条件出发去讨论“可能”。对于其“可能”观上的这一转变,可以作一种调和性的诠释。这种诠释仍然延续了金岳霖在《论道》中对“可能”的看法,即凡是逻辑上不矛盾的就是可能的,但是将问题的重心转移到是否存在逻辑矛盾的判定上,并将金岳霖后期所认为的“不可能”转化为逻辑上可能存在着矛盾来化解。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了题为《新民说》的系列文章。分析梁启超在这一系列文章中从批判儒家伦理到重视儒家伦理的转变,考察儒家思想在一百年来所遭受到的质疑、批判和粗暴对待,可知诸多关于儒家思想本来面貌和基本精神的观点和看法均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历史上儒家学者在“为己之学”上的论述进行考察与分析,并联系康德对道德之自律与自由的讨论,试图揭示和阐发儒学作为“为己之学”的内涵及其意义,以期深化人们对儒学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文碧方 《现代哲学》2011,(6):113-119
文章在辨析并说明朱子性理学的内在义理和逻辑的背景下,试图对朝鲜时代几位重要儒家学者的朱子性理学诠释及其著名的"湖洛之争"作一分析和讨论,以期对朱子所谓的"心"及其相关概念、命题的理解与把握提供较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以北宋理学家吕大临的思想的个案分析为例,探讨儒家伦理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章通过对吕大临思想中的“性”、“仁”、“理义”、“天理”、“时中”等观念的解析,讨论了吕大临对儒家“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看法以及他在处理两者之间关系方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性与天道问题属于道德形而上学,在北宋儒学的兴起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成了儒家学者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张载之所以被视为理学的奠基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性与天道问题上作了理学的发挥,在宋儒中率先提出性与天道合一命题。张载与他的关学弟子们在性与天道问题上的探讨,根本目的是为了说明作为儒家道德核心的仁、义的根源以及人之道德实践的根  相似文献   
8.
汤一介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最早开始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学者之一。他在用彤先生"文化调和说"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双向选择论",从文化交流与发展规律的角度说明二者结合的必然性;他认为当代中国文化无疑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新、旧两个"传统",故二者结合有其必要性;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有其契合处和互补性,提出了二者结合的可能性路径;他还以冯契先生"智慧说"哲学体系和张申府的哲学理论这两个成功的"接着讲",作为二者结合的现实性例证。汤一介的研究对于我们思考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显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