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范生成就行为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戴春林 《心理科学》2000,23(4):499-500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 ,教师的素质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师仅有专业素质是不够的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成就行为心理素质 ,即个体在行动时作出正确决策 ,并有效实现目标的行为心理品质 ,只有这样才能更大地发挥潜能及专长。为此我们开展了师范大学学生成就行为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 ,以期了解师范生在大学四年中的发展状况 ,为进一步深化高师院校教育改革 ,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提供心理学的依据。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年级、性别、系别 (文科、理科、艺术 )为变量考…  相似文献   
2.
组织公正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回顾了组织公正4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组织公正的概念和理论发展。并从组织公正概念的整合、机会公正、第三方公正、群体公正、跨文化研究、方法论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采取内隐联结测验(IAT),测得100名高中生的内隐攻击性,同时结合问卷对其外显攻击性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内隐和外显攻击性对消极应对方式均有显著预测效应,但两者与积极应对方式无显著关系;(2)内隐攻击和外显攻击的交互项对应对方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胡俏  戴春林 《心理科学》2007,30(1):162-164,195
依据倦怠理论文献、访谈和问卷调查,提出我国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概念结构。通过对400名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367名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学生学习倦怠是由情绪耗竭、学习的低效能感、师生疏离和生理耗竭四个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5.
关于服刑人员的内隐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春林  孙晓玲 《心理科学》2007,30(4):955-957
本研究采用IAT测验探讨服刑人员外显和内隐攻击性。研究发现:服刑人员存在着内隐攻击性,且无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外显攻击性后,IAT测量的内隐攻击性与服刑人员刑期相关显著。研究并对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作为独立心理结构的可能理论基础及其相应神经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个体攻击性结构与自尊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戴春林  吴明证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6,29(1):44-46,40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结测验,对个体攻击性结构和自尊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个体在外显攻击性、内隐攻击性在自尊上没有差异;(2)在高外显攻击性个体中,其自尊随着内隐攻击性增高而降低,在低外显攻击性个体中,自尊和内隐攻击性关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7.
8.
戴春林 《心理科学》1997,20(6):566-567
1引论“得士者昌,失士者亡”。齐恒公得管仲而号令诸候;刘邦得张良、韩信、萧何而一统天下;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而鼎四川。相反,赵国杀李牧而亡国,项羽失范曾而自刎乌江。可见,历史上的成败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一个人具备怎样的行为心理素质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这个问题一直为有识之士和历史学家所关注。诸葛亮在《蒋苑知人性Z中就提出了考察人才的七条标准:“然知人之道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日,穷之以辞变而观其变;三日,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相似文献   
9.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本研究采用IA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研究发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倾向性表现出自动化特征,性别因素和IAT测试的联合任务次序不影响IAT效应;本研究支持了IA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网络怠工是员工基于网络平台而产生的一种工作场所偏差行为。近十年来,员工网络怠工问题开始为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人员所重视。本文回顾网络怠工的由来、定义及测量;介绍网络怠工的社会交换理论、组织公正感理论和中和技术理论;分析员工人口学特征、个体心理以及环境因素对网络怠工的影响的研究;整合网络怠工的理论研究,提出网络怠工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