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社会排斥损害个体基本的归属需要, 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会造成严重影响。根据需要威胁时间模型, 社会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社会排斥出现了新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 突显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网络中的一些核心脑区都参与了社会排斥各阶段的情绪和认知加工过程。未来研究应以需要威胁时间模型为基础, 以脑网络方法为手段, 探索社会排斥神经机制, 预测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孤独感和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关系,基于激活假说,采用孤独感自评量表、简版无聊倾向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威廉姆斯创造力倾向测验,对11所高校一至四年级的974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后,孤独感、无聊、焦虑和创造性倾向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孤独感对大学生创造性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孤独感不仅通过无聊和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对创造性倾向产生影响,同时还会通过无聊和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其创造性倾向产生影响。本研究揭示了孤独感与创造性倾向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引导大学生正视孤独感对创造性倾向的积极影响,更好地促进自我调节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内隐道德直觉和外显道德推理在道德评价中的差异及其内在机制,此研究将道德图片内容限定在伤害/关心维度,同时考虑道德效价以及情绪唤醒度,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内隐和外显道德任务中,道德直觉和道德推理的眼动轨迹及其加工过程差异。眼动结果发现,外显和内隐任务中个体均对低唤醒道德图片的首次注视时间更短,对低唤醒不道德图片总注视时间更长; 内隐任务和外显任务早期自动化加工阶段的平均凝视时间无显著差异; 内隐任务中,对不道德图片比对道德图片晚期平均凝视时间更长,瞳孔直径在中晚期时显著增加。此研究结果提示无论是道德直觉过程还是道德推理过程都是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道德直觉过程的加工可能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4.
彭苏浩  汤倩  宣宾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8):1236-1245
抑制控制能力是认知功能的重要成分。神经影像研究表明, 老年人抑制控制能力改变与前额叶皮层萎缩、神经元丧失有着密切关系, 抑制过程中前额叶需要以更高水平的激活达到代偿目的。遗传学研究表明, 抑制控制相关认知老化具有个体差异性, 大脑结构功能对个体差异的作用会出现衰退, 而遗传变异作用逐渐增加, 并使之成为认知老化个体差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未来研究应利用遗传影像学, 结合影像学和遗传学优势, 在基因、大脑和行为框架下探索抑制控制与老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