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介绍了解释短期后悔和长期后悔在支持“做(状态改变)-不做(状态继续)”规律上差异的三种理论:Gilovich 和Medvec 的后悔的时间性模型、Kahneman 的两情绪特性说以及张结海提出的后悔的一致性模型。  相似文献   
2.
先前的研究表明, 东西方在假设思维上不存在差异, 或者只是存在于特殊范围内(domain-specific)。本文在中国人的“值”的概念基础上界定一个存在于东西方的假设思维上的新差异。实验1显示了在假设思维概念里, 中国人的“值”是由决策理由的大小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大小决定的, 同时“值”被证实是中国人假设思维的中介变量。实验2比较了中、法两国被试的假设思维, 结果再次证明了中国被试的假设思维是由“值”概念决定, 相比而言法国被试是由“成本-收益”概念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张结海  邓赐平 《心理科学》2013,36(5):1223-1229
后悔内容的研究由于缺乏理论总结长期处于后悔研究的主流之外。Roese和Summerville(2005)通过元分析发现美国人的后悔出现在12个生活领域,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解释后悔内容的机会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机会导致了后悔。而Beike、Markman和Karadogan(2009)的观点刚好相反,他们认为失去的机会才会产生后悔。我们将中国人的后悔和美国人的后悔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人后悔出现的生活领域和美国人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该结果提示,除了(失去的)机会之外生活领域的重要性可能也是解释后悔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归因是怎样影响假设思维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结海  朱正才 《心理学报》2003,35(2):237-245
考察了归因这一外力对假设思维的影响。研究发现归因对假设思维的影响与选择原因大小成正比与事件后果严重程度成反比。当选择原因相对后果而言足够大时,假设思维将不服从“特例-常规”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是否存在外力将事件分为被迫事件和自由事件,并提出“特例-常规”规律(或是“做-不做”规律)只适合自由事件而不是所有事件。这一结果部分地解释了长期存在于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中的假设思维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现实理性:一个理解经济行为的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将人类理性的现实表现作为理解经济行为的框架。该框架强调,主观上人类有效用最大化的追求,但由于感知觉和思维加工能力的缺陷,行为表现经常偏离理论理性。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介绍Kahneman和Tversky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影响最大的前景理论,其他有关算法式和偏误的研究,以及决策和情绪的关系。章的最后还介绍对Kahneman和Tversky的批评。  相似文献   
6.
"状态改变:状态继续"与"做:不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结海  朱正才 《心理科学》2004,27(2):392-394
检查了“做/不做”这对概念的不足后.本文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来替代“做/不做”。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框架基础上将事件分为“整体事件”和“分段事件”。研究证实“做/不做”只适合于“整体事件”而不适合“分段事件”。最后.该框架部分也解释了长期存在于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中的假设思想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心理距离“在后悔加工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结海  仰颐 《心理科学》1997,20(3):255-258
采用改编的虚构故事,通过240名大学生课堂实验的形式,对假设思维中涉及的最佳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影响后悔强度的主要因素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部分支持了该假设。同时表明,心理距离外的其它因素,如“孤岛效应”也对后悔加工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对后悔的后加工观进行了检验,为后悔的研究从实验室转向现实生活辅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后悔的一致性模型:理论和证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结海 《心理学报》1999,32(4):451-459
重新检验Gilovich和Medvec的后悔时间性模型。该模型认为,与假设思维有关的短期后悔的研究结果相反,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后悔(长期后悔)多是“不做”而不是“做”的后悔。该文认为这一理论上的矛盾来自于双方对“做/不做”概念以及“做-不做”规律适用范围的不同理解。该研究使用这一新的分类方法,发现和短期后悔一样,至少一半的长期后悔来自于“状态改变”的后悔。这此基础上提出后悔的一致性模型,认为长期  相似文献   
9.
后悔的“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一个概念框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结海 《心理学报》2003,35(5):701-710
首先回顾了假设思维及后悔研究中的实验研究和现场研究的结果及相互之间的矛盾,总结先前研究对“做/不做”这对概念的界定。再探讨“做/不做”这对概念的不足后,作者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来替代“做/不做”。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框架基础上将事件分为“整体事件”和“分段事件”。研究证实“做/不做”只适合于“整体事件”而不适合“分段事件”。“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的提出改变了先前研究思路,并扩大了标准理论的解释能力,将“做-不做”效应和“特例-常规”效应整合成“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效应。同时,该框架部分地解释了长期存在于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中的假设思维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