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一、基础主义: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图景西方文化中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它总是认定文化中的某一部分是整个文化的基础。这个特别的部分同文化的其他部分相比,要么指向某个特许的对象,诸如实在、真理、绝对的善、高高在上的上帝;要么具有某种特别的能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同这个主题相一致,西方文化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指向彼岸(上帝)的宗教文化(神学文化),指向心灵(理性)的启蒙文化(哲学文化),指向现象世界的科学文化,以及指向世俗生活的文学文化。从西方文化的演进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从崇高趋向低俗,从理…  相似文献   
2.
和谐:一种提倡兼容的公共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科学的论断:“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  相似文献   
3.
在善与善之间:伯林的价值多元论难题及其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伯林的价值多元论难题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价值理论。这种理论关注的焦点不是“善”与“恶”之间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而是“善”与“善”之间的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伯林把它视为当代哲学的核心难题。这个难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本体论上如何揭示善的多样性、不可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二是在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罗蒂对西方哲学传统之前提的揭示:当代西方哲学转向的逻辑起点在《哲学和自然之镜》“原序”一开头,罗蒂就坦率地表示自己自始至终关切哲学问题出现、消失或改变形态的方式。他断定,它们都是一些新的假定或新的词汇出现的结果。为此,他主张,在认真地对待某个哲学问题之前,应该先对那个假定进行质疑。罗蒂的这项质疑工作受到两位哲学家的启发:W·塞拉斯和奎因。前者对“所与”神话展开了严厉批评,后者对语言一事实的区别表示了怀疑。罗蒂把这两人的工作结合起来,且比他们走得更远:“我一直企图将近代哲学问题背后更多的假定抽…  相似文献   
5.
张国清  毛建明 《学海》2004,(4):159-165
引  言中国法哲学① 研究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这是当代中国法哲学界的许多学者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探讨该问题的存在方式及其解决办法 ,是推进中国法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法哲学思考着政治、法律、社会根本制度的普遍性问题和社会生活中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根本性问题 ,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