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演教寺在中台顶。取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演教说法之意。文殊,全称文殊师利,亦称曼殊室利,为古印度梵文Manjusri的音译,意为妙德、妙吉祥。中国佛教称:五台山为文殊菩萨演教说法的道场。东晋时候翻译的《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向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请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中叙述世尊岩金刚密迹主菩萨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显通寺西侧的小山坡上,耸立着一座密檐式墓塔,塔旁古老的坟莹里,安葬着一位三百七十年前的高僧、明代中叶山西杰出的建筑家妙峰和尚。妙峰,姓徐(一说续),名福登,山西平阳府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生于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卒于明万历  相似文献   
3.
镇海寺镇海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南5公里处,清水河西侧的一座小山岭上。台山公路从寺前山脚下通过。站在公路畔西望,可见丛山峻岭上岚气飘绕,满坡树林碧波生辉。在大自然的锦绣屏障中,突兀伸出一条小山脊,犹如大陆半岛,其间长满挺拔高耸的劲松,又显得碧翠凝重。透过松林,寺庙的红墙白塔似现非现,神秘变幻。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的塔     
塔,本是佛教的建筑,起源于古印度。佛经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死后,尸体焚化,烧成了许多晶莹的珠子,称为舍利。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分取佛的舍利,在本国修了高台型建筑物,隆重埋葬。这种高台  相似文献   
5.
唐朝沙门慧祥《古清凉传》卷上《古今胜迹三》中记述:“从此(指中台)东南行,寻岭渐下三十余里,至大孚图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帝曾游止(此),具奉圣仪,爰发圣心,创兹寺宇。孚者,信也。言帝既遇非常之境,将弘大信。且今见有东西二堂,像设存焉。其余廊庑基域,仿佛犹存。《括地志》以孚为铺,《高僧传》以孚为布,斯背传录之谬也。” 大孚图寺的位置,《古清凉传》  相似文献   
6.
广宗寺亦称铜瓦殿、小朵天城寺。它座落在五台县台怀灵鹫峰南侧的山腰处。明代,属五台山十二大寺之一;清代,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现在是五台山风景区内重点人文景观之一。大孚金像,分照五方。小朵天城,齐称五佛,幽栖妙境,禅悦精蓝。种福田于福地,宣梵呗于梵天。宏敷广席,丕振宗传。  相似文献   
7.
五台山的佛教活动,是从南北朝时代开始的。修刹立尊神,供佛以收心,是五台山历代佛教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根据五台山文物部门统计,仅台内37座寺庙中,就保存了各种大小佛像17445尊(不包括刺绣与画像在内)。它们历史沿革完整,构成了一部详尽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五台山佛像艺术发展史。  相似文献   
8.
黛螺顶     
黛螺顶本指一座小山峰,位于五台县台怀镇内清水河东侧。山顶建寺,与山同名。为五台山中心区的一座著名寺庙。黛螺顶原名青峰,因山上长满绿树故名。宋代丞相张商英自述礼五台山时,曾于  相似文献   
9.
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667),沙门慧祥陪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高僧释迦密多罗礼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其后撰写了《古清凉传》一书,这是一本有关五台山佛教的最早专著。书中指定了五台山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清凉山”;叙述了五台山早期佛教的发展沿革;记录了有关...  相似文献   
10.
6、云集寺在古南台顶。云集是比喻际会隆盛,犹如祥云聚集。以“云集”名寺,是讲该寺佛德昌盛,向往者踊跃;同时也包含了古南台的自然景观与佛教传说。五台山峰峦林立,雾浓云密,在金乌玉兔的辉映下,呈现着无穷无尽的景观变化。五台山佛教将这些云变雾幻的自然景观纳入了宗教的范畴,认为天空出现祥云,必然是佛、菩萨来临或路经。由于古南台顶周围经常是云雾缭绕,便产生了祥云汇集,菩萨盛会的传说。《清凉山志·张无尽传》记载:“南台之侧,有白云绵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