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本文是专修班两年行将毕业之际,老师要求做的思想、学习的汇报,在这里拿出来与同道们一起思考,并期待老师的爱护与指导。(一)对基础理论方面的思考本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这一切变化也自然地会影响到哲学及宗教领域。但变化中也有不变的,那就是一些自然规律,还有大道。这样,就不能不使我们思考,我们道文化中有多少是基于大道和自然规律的,有多少是基于当时历史条件的。我们要学好我们的道教文化,并运用之来修炼自身,造福社会就不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它…  相似文献   
2.
赴法讲学记     
正临别时,威廉用手机软件翻译了一句话,递给我看:"你永远在我们心中。"我用我有限的英语词汇笑着对他说:"我亲爱的朋友,在中国这句话平时是不说的,只对要上天堂的人讲。"今年7月,正是骄阳似火的季节,带着些许的兴奋与好奇,我来到千里之外的浪漫国度——法国。此行,是应法国经络太极协会伊丽莎白·理查德女士和郑曼青太极学校威廉·尼尔森先生的邀请,作短期讲学。在遥远的国度,中国道教的养生功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于太极拳的热爱又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宗教文化。位于法国南部lembrun的亚洲武术度假中心,是当地人了解学习中  相似文献   
3.
正烧香的历史自从人类学会了用火,在燃烧各种草木的过程中,会发现其中有些香气能驱除秽邪,让人宁静舒畅,此后,这些特殊的香料就被用在一些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开始人们只是烧原始的香木,后来就学会了加工香料。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就焚烧木头和树脂,以供奉神明和祛除恶魔。古埃及、巴比伦、罗马、印度、玛雅、秘鲁、犹太人的宗教祭祀中都有焚香仪式。基督教会于公元4世纪也开始在圣餐礼上焚香。从有文字的史料来看,中国  相似文献   
4.
5.
嵩山道话     
嵩山,又名嵩高山,五岳之中岳,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在河南登封市西北,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嵩山地处黄河流域,文化遗迹非常丰富。嵩山属夏禹建国之区,后世有禹妻生启化为石的传说,故其地有启母石、启母庙等遗迹。夏文化遗迹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有王城岗遗址和曾为禹都的古阳城遗址等。著名的汉代三阙——启母阙、少室阙、太室阙,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庙阙。少室山有三皇庙、少林寺及塔林、达摩初祖庵等古迹。现在人多是因为少林拳才知道少林寺的,知道这里是禅宗初祖达摩修炼过的地方的人也许就少多了,而知晓禅宗作为有中国特色的佛…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教参与《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可能性《西游记》成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使得其中加入道教的内容具有了可能性。1.《西游记》成书的历程唐太宗贞观三年,三藏西行;十九年东归。三藏写过一本《大唐西域记》,记叙他在西域的见闻。他的弟子慧立、彦胔(cóng)作《大唐慈恩寺三藏  相似文献   
7.
正在我们觉悟了宇宙生命的本质后,超越了自私自利,自然而然就生出了慈爱心;当我们避世修炼,生命圆满,静极生动,生出的也是慈爱。条条大路通罗马,路径虽然不同,但成功的标志是一样的,那就是慈爱。道教有一位慈航道人,在佛教名为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大家都去崇拜她?因为她慈爱。人们为什么会崇拜慈爱?因为人世间有苦难。宗教的产生和存在就是为了解除人间苦难。那么苦难的成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引言追求和谐完美,不只是现代人的理想,古人也同此心;不只是中国人的愿望,外国人也同此愿。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作有《理想国》,16世纪英国莫尔著《乌托邦》,18世纪英国欧文发起合作社运动,还有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和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人们总是在憧憬一个理想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3月间,中影集团和山东电影制片厂共同出品、冉平编剧、王坪导演的电影《止杀令》正式上映,故事取材于丘处机祖师万里西行规劝成吉思汗止杀的史实.创作历史题材的电影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如本片讨论宋、金、蒙古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得失;一是思考人性真谛,如本片展现的丘祖的爱与成吉思汗的恨.探究历史,目的在于启迪今天.  相似文献   
10.
变革与发展 ,是历史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道教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有变有不变。所谓“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以知古始 ,是谓道纪 ,这是不变的 ;所谓“随方设教 ,历劫度人”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这是变的。不变的是常道 ,变的是可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变革的原因是“可道、可名” ,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天地人———也就是适应变化了的社会 ,革其弊 ,兴其利 ,也就是所谓发展。而常道又在变革与发展中永恒。西周时土地层层分封 ,实行井田制 ,农具绝大部分是石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